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功夫 > 太极拳 >

太极拳听劲的确需要用耳听
栏目分类:太极拳   发布日期:2017-10-21   浏览次数:

  “听劲”在太极拳推手实战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听劲”是“懂劲”的必经之路,而只有练到“懂劲”甚至更高层次,才能在推手实战中达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的境界。

  关于“听劲”这一太极拳术语,并未见有权威的定义。目前各种文献资料中关于“听劲”的释义共有两种:一、听劲是太极拳推手劲法术语。指推手时感知对手劲力变化的能力。是由皮肤的触觉和内体感觉来探测对方劲的大小、长短和动向的意思。二、听劲有双重含意,一是耳听、眼观及周身肌肤触觉、觉察,二是心灵、神经系统的感知。至于感知灵敏度的高低,是由练拳和推手功夫的深浅所决定的。听劲大致可分如下三个阶段:一是骨感听之,二是皮感听之,三是毫感听之。

  以上两种解释都让人感觉“听劲”这种练习方法似乎与“耳”的关系并没有多么密切。目前,在太极推手练习人群中,许多人只是把“听劲”练习的“听”简单地理解为用耳朵来判断对方的声音,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练习者竟然误认为“听劲”的训练跟耳并没有任何关系。

  那为什么此种练习还要冠以“听”字呢?

  其实,这里的“听”字用的是非常考究的。这要从“耳”的解剖构造和生理功能说起,对“听劲”一词理解不透彻甚至不正确,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对耳的结构和功能不了解造成的。太极推手的练习者都知道,在实战中,只有在练习双方劲力大小方向的不断变化中能够保持自身重心稳定(即平衡),并利用■、捋、挤、按、采、■、肘、靠诸法破坏对方的重心稳定方能取胜,而一个人重心的稳定与耳有着密切的关系,推手练习就是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中寻找平衡的。

  从运动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角度来讲,人体平衡的维持有赖于视觉系统、本体觉系统以及前庭系统的协调作用来完成。所以,视觉系统、本体觉系统、前庭系统通常被合称为平衡三联。各种外界刺激通过平衡三联的感觉器传入脑干,并在脑干网状结构进行整合,首先使三者的感受冲动协调,彼此合作,以产生正确的位向认知。平衡三联还通过网状结构与运动系统发生连接,以完成平衡反射,同时网状结构还把平衡三联与脑干中有关内脏运动的中枢联系起来,产生一系列平衡内脏的反应。在平衡三联中,前庭系统对躯体姿位平衡的维持最为重要,前庭系统包括内耳迷路末梢感受器(半规管中的壶腹嵴、椭圆囊和球状囊中的位觉斑)、前庭神经、脑干中的前庭诸核、小脑蚓部、内侧纵束、前庭皮质代表区(颞叶)。前庭系统中的感受器存在于人的内耳中。

  耳的另一学名叫做“位听器”,从这个名称上可以看出,耳不光是听觉器官,它还是位觉和平衡感受器官。在推手训练中位觉和平衡感受器官的灵敏度会随着训练程度的提高而增强。我们来看看耳(位听器)的解剖结构(如45页图):耳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外耳和中耳是声波的传导器官,内耳有听觉和位觉器官。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三部分,耳蜗中有接受声波的听觉感受器,前庭和半规管中有接受头部位置改变和加减速运动信息的位觉感受器。

  前庭和半规管中接受头部位置改变和加减速运动信息的位觉感受器包括:椭圆囊斑、球囊斑和壶腹脊。

  下面我们来看看位觉感受器的解剖构造以及位觉感受机制。

  椭圆囊斑和球囊斑是位于内耳半规管中的位觉感受器,它们能感受头部位置的变动或直线变速运动的刺激。囊斑处的黏膜上皮细胞中的毛细胞是感觉上皮细胞,表面有纤毛,纤毛插入囊斑表面的一层冻胶状膜内,这层膜称为位觉砂膜。在位觉砂膜的浅层,含有一层极小的碳酸钙结晶体,称位觉砂。前庭神经的末梢在毛细胞的基底部与其形成突触。当头部位置变动或做直线变速运动时,椭圆囊和球囊的内淋巴由于惯性作用,其流动方向和速度发生改变,位觉砂与毛细胞之间压力改变,导致毛细胞的纤毛弯曲,毛细胞产生兴奋,经前庭神经末梢的传入,反射性地引起肌张力的变化,以维持身体平衡。

  半规管中的壶腹脊也是位觉感受器,能感受头部旋转变速运动的刺激。壶腹脊上皮的毛细胞是感觉上皮细胞,表面有较长的纤毛,互相粘结成束。壶腹脊的表面覆以高圆帽状的胶状物,称终帽。毛细胞的纤毛插入终帽内。当头部旋转做变速运动时,膜半规管内的淋巴流动,终帽产生倾斜,致使纤毛弯曲,刺激毛细胞兴奋,引起毛细胞基底部的前庭神经末梢冲动,通过平衡觉传导路传入脑,反射性地引起肌张力的变化,以维持身体平衡。

  从以上耳的各部分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可以看出,能够感受人体位置变动或直线变速运动以及旋转变速运动的感受器存在于人的内耳中,太极拳的“听劲”的确需要用“耳”来“听”。 另外还可以看出,位觉感受器能感受到的是头部的位置变动或直线变速运动的刺激,而不是单个肢体的某个动作变化,换句话说,只有当整个人体以一个整体为单位发生位置变化或直线变速运动时,位觉和平衡感受器才能将正确的信息传入大脑。所以,只有头部的位置变化和全身的位置变化一致时,也就是只有把太极拳练到“周身一家”时,在太极推手中,位于人头部耳中的位觉感受器所感受到的人体方位和速度变化的信息才能成为支配全身的方位和速度变化的准绳。

  在太极拳的练习中,无论是从健身的角度还是从技击实战的角度来看,太极拳练习时都要求练习者要做到“周身一家”。关于太极拳练习的要领,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一代太极宗师杨澄甫在《太极拳说十要》中所概括的太极拳练习的十个要点:“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分虚实”、“沉肩坠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这十个练习要领和要求直接或间接指向“周身一家”这个目的和结果。在太极拳推手实战中,练习者身体的整体性越强,头部方位和速度的变化就越能代表全身整体方位和速度的变化。也就是说,练习者能达到的“周身一家”的功夫越高,位听器中的位觉和平衡感受器所能感受到的信息就越能代表全身方位和速度的变化。

  “听劲”就是在按照“虚灵顶劲”、“含胸拔背”、“立身中正”、“沉肩坠肘”等一系列太极拳练习要领的条件下,使练习者全身上下达到“周身一家”,以使位觉和平衡感受器能够迅速判断出身体内外即使非常细微的力量的变化,这样才能做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以至于达到“应物自然”的境界。

  太极推手实战对练习者劲力判断的要求是能够做到“立如秤准”,对练习者应对能力的要求是能够做到“活似车轮”,如果将太极推手练习比作一杆秤的话,那么人耳中的位觉感受器就应该起到“秤准(秤毫)”的作用,秤的一端是自身的力,另一端是对方的力,推手运动就是在“周身一家”前提下,通过秤准的敏锐感知,根据对方力的方向大小的变化及时对自身的力的方向和大小作出调整,以达到既可维持自身的重心稳定,还可破坏对方重心稳定的效果。

  太极推手实战技击的目的就是在保持自身平衡的前提下破坏对方的平衡,是在双方不停的运动中寻找新的“平衡”,而调节身体平衡的感受器就位于“位听器”——耳中,所以,太极拳中的“听劲”的确需要用“耳”“听”。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资讯 道教医学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