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健康学太极
栏目分类:太极养生 发布日期:2018-07-22 浏览次数:次
太极拳的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的功能是有目共睹的,近百年来,太极拳明显地向着养生保存健和医疗体育的方向发展。例如:放慢练拳的速度、降低运动的难度和强度,以及强调架式高低和运动量大小都可因人、因时而异等等,都是向健身方向倾斜。但与此同时,它依旧保持了健身、娱身、寿身、医身和防身等五大功能。 “练拳炼人,拳练一生。” 拳谚说:“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又说:“外练筋骨膜皮毛,内练意志精气神。”总之,练拳必须内外兼练,必须包括身、心两个方面。其中心理意志是支配着一个人能否把拳练好,特别是能否“拳练一生”的根本所在。 打太极拳原则上要求天天练习,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终年不辍地拳练一生。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自然会终身获益。 能否坚持终年不辍地练拳,这是对一个人意志力的磨练和考验。一般地说,这与人们的文化素质和思想修养有着直接的关系。 凡是武德、武风、心地、涵养,都属内练的范围。这就是“练拳炼人,拳练一生”的道理。换句话说,这里包含了“人练拳,拳练人”,“既炼身,更炼心”,即:通过长期练习太极拳时的“慢中求功”、心平气和、全神贯注等具体要求,逐渐地磨练出日常处事的从容不迫、不急不躁,养成“诚以待人,毅以治技”,心地宽阔,富有涵养等等良好习惯,从而使自己在心理上能经常保持平衡和坦荡长乐。所有这些拳外功夫,无疑也是要百炼成钢的。这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 常言道:“练拳容易,炼人难。”所以,对“练拳炼人,拳练一生”的道理,切不可等闲视之。(注:练、炼二字有着不同含义)。 “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我国古代医学经典著作就曾指出,调摄精神对于增进身体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唐代王冰注:“恬淡虚无,静也。”) 太极拳历来非常强调心静气顺,精神贯注。如清代王宗岳《十三势歌》说:“静中触动动犹静”,“气遍身躯不稍滞”,“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等句便是。再如清代李亦畲《五字诀》的条目:“一曰心静,二曰身灵,三曰气敛,四曰劲整,五曰神聚。”其中心静、气敛、神聚,都与上述所引《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句的精神相合。尽管一为医理,一为拳理,但两者之间确有其相通之处。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还谈到了“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这一摄生方法。总之,其调摄精神是为了使人保持恬愉宁静的生活,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防止七情伤身,从而增进健康,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太极拳在练功过程中,要求做到“动中处静,静中寓动”,摒弃杂念,精神内守,思想集中,虑淡思清,意注动作,气沉丹田。这样在忙碌的生活中,人就能通过练习太极拳获得恬愉宁静的时刻,借以转移大脑皮层的兴奋点,减少不良刺激。如此锻练日久,自能积精全神,增强免疫能力,使虚邪之气难于为害了。练太极拳的终极目的,则正如《十三势歌》所说的:“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常言道:“拳、医相融,一功两用。”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上工治未病。”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是一种防重于治的思想,用现代人的话来说,也就是“预防为主” 这里“治未病”有两种含义:一为防患于未然,即未病而预防疾病;一为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如扩散或并发其他疾病。前者属养生保健范围,这正好使太极拳的健身(身心保健)、娱身(欢娱身心)、寿身(延缓衰老)等功能获得充分发挥。当然,防病手段绝不限于太极拳一种。 后者则属于医疗范围,即在既病之后,应当做出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借以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演变。对此,太极拳只能退居辅助地位。如在医生的指导下,参与一部分适应症的综合治疗,主要是通过练拳活动,帮助患者渐渐地增强身心(即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抵抗力,与疾病作顽强斗争。但不是所有的病症都能适应的,尤其是一些急性病和重症患者,或者因身体过分虚弱一时不宜学练太极拳的,都不可勉强。总而言之,必须因人、因病、因时而异,以能取得良好的疗效为准。 世界上没有包治百病的万应灵药,也没有包治百病的医疗体育,太极拳也不例外。但凡适合用练太极拳进行辅助医疗的患者,要能获得实效和长效,是务须待之以恒的。常见为疗病而练拳的人,有的往往急于求成,企图在短时间内没愈疾病,练了一阵子,在达不到目的时,就不再练了。有的经过较长时间的太极拳锻练,并依靠综合疗法(如配合药物等各种疗法)治好了疾病,达到了目的,也就不再坚练拳了。但这种人获得的也仅仅是小效、近效,而不是大效、远效。 拳谚说:“学拳三年,丢拳三天。”又说:“一日练,一日功;十日不练,百日空。”说明“拳靠练”,而没有坚持练拳的决心,不把太极拳当作“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的养生之道来勤学基练的人,其“丢拳率”确实是很高的。练与不练确是大不相同的,一旦因丢拳后百病丛生,就后悔莫及了。 “ 拳能疗病道理简,畅活血脉体自健。” 常言道:“人身血脉似长江,一处不到一处伤。”而拳谚说:“拳能疗病道理简,畅活血脉体自健。”上述两种说法,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气血畅活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一般不常运动或老弱病残的人,其气血运行往往存在着滞迟或局部受阻的现象,这是造成体弱、患病、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坚持打太极拳则能引活气血,使血脉流畅无阻,从而起到促进新陈代谢、增强身心健康和延缓衰老的积极作用。 由于太极拳的运动量可大可小,架式可高可低,速度可快可慢,因此,可以说是老少妇孺无不相宜的。就养生保健而言,应该是从青少年时代就开始积极地参与锻练,这样积功既久,到了中老年的时候,既养成了锻练终身的习惯,在体质上也必然会较不爱运动的同龄人高出一筹。广而言之,这对增强民族体质是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的。 太极拳的健身价值,也表现在它具有良好的持久性上。它与步行活动一样,只要你有“诚、毅”二字在胸间,就能以此成为维持终其一生的健身运动方式。 从这种意义上说,似可把太极拳譬喻为一座宝山,如能够坚持练到老,你就能获得无价之宝。反之,如学而无恒,中途放弃,那引用前辈太极拳家的话来说就是“宝山空回”了。 但如今能坚持锻练到老的人,实在是“百不得一”、“千不得一”的。这就需要提倡一种坚韧不拔的拳风,在养生保健领域应该提倡“拳练一生,是为真能”!而不是为凑热闹地练上一阵子。如能用“活到老,学到老,练到老”,“生命不息,练拳不止”来自我勉励,太极拳必然会在日后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健身效果。而一个人身心健康,无疑是能为社会提供更大的“无形资产”!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