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养生知识 > 太极养生 >

医武结合练太极
栏目分类:太极养生   发布日期:2018-08-06   浏览次数:

  恢复高考后第三年,我考上了广西中医学院。当时学院里锻炼之风很盛,有打球的,有做操的,还有象征性长跑的,操场上还有很多打太极拳的老师和学兄。大二的时候,老师开始给我们教太极拳,从此我就和太极拳结下了不解之缘。简化太极拳满足不了我对太极拳的浓厚兴趣,就和几个同学到人民公园寻师学艺,并有缘得拜当时的广西自治区武协秘书长谭卫广老师为师,学习杨式太极拳。

  谭老师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考上北大的,也是在大学期间学习的太极拳,是北体院的老师教的,架子很正。后来,他一直在做武术套路比赛的裁判员,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拜在吴式太极拳名师王培生的门下。王培生为当代中国太极拳一代名师,是享誉国内外的武林泰斗。无论在武术的实战技击上,还是对武术健身理论的研究,都有很深的造诣。1985年,王培生大师再次到南宁时,我得以到场聆听教导,学习太极拳桩功“乾坤戊己功”。王培生师爷讲太极拳,除了太极阴阳虚实、八卦理论外,最喜欢用经络穴位来讲解劲法。例如,按劲的对应穴位是膻中穴(位于前胸两乳间),意念让膻中穴与劳宫穴相合,按劲便会产生。不明白中医理论的人听了都莫名其妙,而我因为了解经络走向和穴位的位置,又懂人体解剖,听了多少也明白一些。

  打太极拳以求懂劲为重。欲要懂劲,先明阴阳变化之理。即阴不离阳,阴阳颠倒,阴阳相济方为懂劲。从养身的角度来说,通过打太极拳的全身放松,调理呼吸,动静结合,可培育真气,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使人感觉周身舒服,轻灵活泼,精神焕发,符合中医理论之“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即,保持阴阳平衡,就能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机体就能处于健康状态。王培生大师强调练太极拳,对相关医理特别是奇经八脉的运脉规律,为必备之学问,必须深钻深研,弄通弄懂,则对于提高太极拳技击,效果非常明显。这是毋庸置疑的。对于学中医的我来说,刚好可以理解,觉得王培生大师对太极拳拳理的解释真是一言中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揣摩,明白了太极拳在实战技击上的一些基本应用方法,诸如刚柔相济,打松弹劲,打出整劲,利用身法躲闪来引进落空;临战时要虚领顶劲,即是要提着气,保持吸气状态,才能快速反应和移动;只有击打的瞬间呼气,击打后立即恢复吸气状态,亦即是蓄劲状态……这可能是大师眼里的“末技”吧。

  在带学生训练的过程中,他们的运动创伤肯定难免,我就用手法帮他们治疗。由于在推拿点按时运用了内劲,力量柔和而又深透,对一般的软组织损伤,手法治疗大都能解决,慢慢地手法治疗软组织损伤也成了我的内科专业之外的专长了。而对于中风偏瘫的病人,由于我有教太极拳的经验,在指导他们康复训练时,更注重指导他们如何学习放松患肢肌肉,然后去如何练习站立走路,通过引导让患者体会患肢的本体感觉,放松地做动作。曾有一位家位涠洲岛的患者,中风后先后在几家上级医院进行康复治疗,把患肢练得肌肉很发达,一点都不萎缩,但就是不会自己站立走路。听人介绍来北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后,我让护士帮助他放松肌肉,然后慢慢教他如何用意念放松肌肉,学习轻轻地做动作,很快就能够自己学走路了。这也符合太极阴阳相济,有柔有刚的道理。肌肉不会放松,不要说练拳打人,连路都走不了。其实,中风康复训练的过程,也是重新学习运动能力的过程,一味去依靠器械来训练肌肉,也可能会走进误区。古人云:“太极者,天地万物之始。也”用阴阳哲理来剖析某一特定事物的始终,就一定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同样,用阴阳哲理来指导实践也一定会理为吾用,成事圆满。

  世界上没有包治百病的万应灵药,也没有包治百病的医疗体育,习练太极拳也不例外。但凡适合用练太极拳进行辅助医疗的患者,要能获得实效和长效,是务须持之以恒的。从这种意义上说,似可把太极拳譬喻为一座宝山,如能够坚持练到老,你就能获得无价之宝。反之,如学而无恒,中途放弃,那引用前辈太极拳家的话来说,就是“宝山空回”了。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资讯 道教医学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