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养生箴言(一)
栏目分类:道医概论 发布日期:2017-10-13 浏览次数:次
一、养心宁静
箴言:仁人①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和平而不失中正②,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是其且多且治。 (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注释:
①仁人:尊敬而爱护他人的人。
②中正:中庸、正直、正派。
语译:敬爱他人的人之所以能多有长寿的,是因为他(她)对外没有贪欲,身心清静无为无邪,心态平和而不失中庸之道,能效法天地间包容万事万物的美德而修养其身心,所以他(她)们才得以多寿、得以制约本人的言行使符合社会和法纪的需要。
评述:仁者爱人,故仁爱之人其言行多能满足社会、家庭的需求,心安理得、恬淡寡欲而常能克己奉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能人缘广结、心理均衡、心神清静,遇事能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因而心宽体健、益寿延年。
箴言: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①志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②德也。(战国·庄周《庄子·庚桑楚》)。
注释:
①勃:动摇、减损。
②累:可伤损,可成为……之累赘。
语译:一个人如果陶醉于自身的高贵、富有、显赫、尊严、名声、功利此六种心态之中,则多可动摇且削弱其正常的心理和意志状势。如果见事而过份地或失常地表现其憎恶、奢欲、狂喜、大怒、大悲、极乐此六种心理情绪,则常可成为其正常道德品性的累赘。
评述:本句箴言,前六种是常导致丧志的原因,后六种是常导致丧德的心情。丧志、丧德是阻碍个人进步、养生的大敌,不是自成“孤家寡人”、“无所作为”,就是“穷奢极欲”、“命途多桀”。
故善于心理修养的人,多是善于养志、养德,且对上述前后的六种心态都能或基本能做到正确对待、安份守己、不为已甚的。由此可见宁静养心的重要!
箴言:恶人①害贤②,犹如仰天吐唾,唾不至天,还堕自身。 (东汉·摩腾竺法兰译《四十二章》)。
注释:
①恶人:泛指心术不正而使坏为恶的人。
②贤:指为人正派的贤达,即正人君子。
语译:有些邪恶之人,总想伤害为人贤达的正人君子,这就好比是有人对着天上仰头吐唾沫一样,其结果总是,唾沫不能飞上天,反而纷纷坠下而落到恶人的自己身上。
评述:我国有这样几句俗话,“害人不成反害己”,“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故为人应该“行得正,坐得稳”,言行必出于公心,既不文过饰非,更不可伤天害理地谋害或诬告他人。只有心地正直而善良的人才能因常养心养德而长寿;那些为了一己的功名利禄,不惜昧良心、使毒计妄图算计无辜者的恶人,因为其居心叵测,设阴谋、放暗箭、唯恐天下不乱,身心竟日惶惶,无一刻安宁,这又怎能谈到养心、养德而延寿呢!?故《增广贤文》中曾总结了一句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助人之心不可无”,这真是养心养德的至理名言。
箴言:古之圣人①,其为善也,无小而不崇;其于恶也,无微而不改。改恶崇善,是药饵②也。(汉·《大藏经》(即《一切经》·《藏经》)。
注释:
①圣人:泛指君子和有修养的人。
②药饵:泛指纠偏治病的方药、食物和相应的方术。
语译:古代善于修身养性的人,从不因某一善事细小而不遵行或不去办理;对于恶事,也从不因其恶小而不去改正。不论大小,有恶必改,有善必行,这就是补偏救弊、调适心理平衡的最佳药物和方术。
评议:一般人多认为,药疗、食养、体疗、导引、针灸、气功、生活环境等能使人养生健康,殊不知行善积德、怙恶不纵,讲究心理健康,使心神宁静,更是保证身心康泰、延年益寿的重要措施和最佳途径的至上选择。
箴言:先讲治身,后谈养心。(东晋·葛洪《抱朴子》)。
语译:为人先要讲究立身处世的心身修养和德性,而后才能做到养生延龄。
评述:虽人身为物质,是第一性的,但如十分注意修养第二性的心理健康,则常可反作用于身形百骸的康泰而达到养生长寿的目的。此即“养心即以养身”而注意精神心理修养的重要性。
箴言:所以养生安乐者,莫大乎礼义。(战国·苟况《荀子·修身》)。
语译:用来健身长寿、安乐康泰的措施,没有比奉行适合社会要求的礼义等健康心理和道德规范更为重要的了。
评述:这种强调精神心理健康的养生之道,我国古代养生家大都十分重视。如西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也曾主张:“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义之养生大于利”(注:“利”是指金钱和物质享受而言。宋代邵雍在其所著的《言行呤》中,更一针见血地明确指出:“始知行义修仁者,便是延年益寿人”。这些都可作为本句的最佳注脚)。
箴言:才能美敏者,宜以学问摄其躁;气节激昂者,当以德性融其偏。(明·洪应明《菜根谭》)。
语译:才能丰裕,思路敏捷的人,宜虚心多学多问以平抑其急躁傲慢的心理;气量易激昂亢奋的人,应当用合乎道德的品性以融化其发自内心的偏颇情性和态度。这样,才是养生长寿之道。
箴言:不贵尺之璧①,而重寸之阴②。(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
注释:
①尺之璧:“璧”指的是中间有孑L的圆形碧玉之器,“尺璧”即直径为一尺的圆形玉璧,在先秦时其价值连城,贵不可沽。
②寸之阴:古人用晷(音gui)测计时间,在圆形石板上刻有度数表明昼夜的时间,圆石中心立一小竿,由日出到日落,小竿被阳光照射后的阴影由长而短、又由短而长地倒映在刻度上,代表相应的时间。所谓“寸之阴”,即显示在圆石盘上阴影缩短或延长一寸的刻度,藉以表示时间甚为短暂的光阴。
语译:善养生的人多认为,尽管“尺璧”虽价值连城、昂贵胜过黄金,但它终是有价可得,而“寸阴”虽时间不长,然在人生中却一去不复返,却为无价之宝。故养生者多重“寸阴”却贱“尺璧”。
评述:这句箴言总的涵义是,教育人们要珍惜时间的每分每秒,“尺璧”虽可贵,但“寸阴”却逝而不返。故有心理修养之人,之所以珍视寸之阴而不贵尺之璧,此正如我国另一句谚语所说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充分表明,时光是难返而易逝的。故在《淮南子》一书中为进一步形象地阐发此一高尚而宝贵的心理涵养时,还特别郑重地介绍了古人夏禹帝珍惜宝贵光阴的一番心态,:大禹是非常讲究充分利用时光的效益的。他在治水时,一次忘记了带鞋子,他却不愿回头去再取鞋。有次在行路时帽子不慎被树枝挂住了,他也置之不顾而仍朝前赶路。禹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为了名利而争先,却是为了争取宝贵时间的一分一秒。故汉朝刘向在《说苑》中曾深有体会地记述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他以灿烂辉煌的初晨旭日来比喻青少年时期是学习(包括素质和知识的教育)的大好时光,此时如能及时抓紧,则前程似锦;中壮年好学虽不为迟,但终是日丽中天,年岁过半了;老而好学虽值得称赞,但惜已如烛光一样、日落西山了。故《乐府诗集》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之叹;陶渊明曾云:“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之伤感;《杂诗》中亦忠告“劝君惜取少年时”等都是如出一辙地珍惜时光之箴言。如果得悉此句箴言须十分珍惜时光之告诫后,仍抱有“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虫冬又冷,一心收拾到明年”的得过且过、暴殄时光的心态,那就无异于白天寿命。
箴言:智者不为非其事,廉者不求非其有①。(《韩诗外传·卷一·第十四章》)。
注释:
①此两句话是《韩诗外传》卷一中的一部分,其全段古文是:“聪者耳闻,明者目见。聪明则仁爱著而廉耻分矣。故非其道而行之,虽劳不至;非其有而求之,虽强不得。故智者不为非其事,廉者不求非其有,是以害远而名彰也。”
语译:聪明而智慧的人决不会做他不应当做的事情,廉洁奉公的人也决不会去追求他不应当有的财物。
评述:聪明而有公德的人,耳闻目见,爱国爱民,讲仁爱、知廉耻,因而他们是决不会做国法党纪所不容许的事情的,也决不会去追求非份的财物的。因为如若铤而走险,劳而贪求,则最终必将触犯刑律而致声败名裂的,如东窗事发,则悔之已晚。故明智而廉正的人是决不会“为非其事,求非其有”的。似这种奉公守法的社会心理,不论职位高低、以往贡献多大,都必须遵行不渝,庶能长保高风亮节。
箴言:廉者,民之表①也;贪者,民之贼②也。(宋·包拯《乞不用赃吏》)。
注释:
①表:表率,模范。
②贼:盗贼、贼害。
语译:做官的人清正廉洁,则堪为人民百姓的表率和好公仆;若为官的人贪赃枉法,则已成为残害人民的盗贼。
评述:我国历史上最深入民心的清官是宋代的包文拯,他不仅自己为官清廉,且累上书皇帝决不可任用贪赃枉法的官吏;贪官皆自私自利,祸国殃民,变成党国的败类。故古今人多慨叹地说:“千里堤防,毁于蚁穴”,故人民对贪官是恨之切齿的!又云:“文官不贪钱,武官不怕死”则国盛民安。这些话道出了黎民百姓的心声,也反映了为官者的廉或贪,于国于民的成败心理。
箴言:至人①之用心②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③而不伤。(战国·庄周《庄子·应帝王》)。
注释:
①至人:指古代至圣至贤的人,亦即有道德修养和善于养生的人。
②用心:此处指心理修养以摄生。
③胜物:能明确清晰地胜任以反映各种人体和形物的真实面目。
语译:善于心理修养的人,他们的心理状态有如高度清晰的明镜一样,其接触各种人的面貌体态和形物的姿势,来既不迎,去亦不送,不隐晦,不夸张,如实映照形像,故能胜任于探照人形事物均可如实反映其庐山真貌而不会被外物所歪曲或变形。
评述:庄周的这一段心理箴言不仅只说明,明镜只能如实反映人物的表象外形,且对其精神实质也能透过现象分析本质,此有如古代衙门堂上的“明镜高悬”和“照妖镜”之镜类一样,对事物既‘不迎”、“不藏”,故常能映物“人木三分”!此也昭示,善于心理养生的人,多能做到审时度势,顺应万物,既看现象、又析本质,从而可全己身心。
箴言:圣人①不以身役物②,不以欲滑③和。 (西汉·刘安《淮南子·原道》)。
注释:
①圣人:圣贤之人,包括善养生的人。
②役物:役于物,为事物所驱使。
③滑:通汨,扰乱,干扰。
语译:善于养生的人常不易受外界事物的驱使而莫衷一是,也不会被七情六欲扰乱其平和的心理本性。
评述:此句箴言中的“和”,指的是“平和”、“中和”的涵义。所谓“中和”、“平和”就是符合养生之道的“真、善、美”心理本性。虽然不同的社会和时代,可有不完全一样,甚至是相反的道德和心理修养标准,但善于养生的人是不应有“损人利己”的言行的。古今也有人宣扬甚么“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亟端个人主义思想和做人的原则,但这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中,则是一种腐朽的、利己的人生观,而只有厉行“克己奉公”、“助人为乐”、“俭以养廉”等心理养生之道才是至当不移的社会需求和公德。
箴言:去甚、去奢、去泰。(春秋·老子《老子》)。
语译:摒弃极端的、太过的言行而不为已甚;远离骄贵淫佚的奢侈而秉性俭朴;不恋安泰平庸的生活而有所作为;
评述:本句箴言的三个“去”字,是老子心理养生做人哲理的高度概括;言行去甚则人和,秉性去奢则不贪,生活去泰则有为。此“三去”为心理修身养性的根本。
箴言: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战国·荀况《荀子·修身》)。
语译:如一个人的心理意志能得到正确的修炼与摄养,则他 (她)一定会以具有“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性格而感到骄傲;如一个人能看重道德和仁义,则他(她)一定会看轻或蔑视王公贵族所逞的权力和霸道。这也就是心理养生时所求达到的“大公无私”、“无私无畏”的崇高境界,如内心能修养省悟,则一切万物就无所轻重了。
箴言: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礼记·中庸》)。
语译:摒弃谗言,远离女色,不贪求物质享受而贵重品德人性的美好。
箴言:见利不诱,见害不惧,宽舒而仁,独乐其身,是谓灵气。(春秋·管子《管子·内业》)。
语译:不为名利所诱惑,不见祸害而恐惧,秉性仁爱、宽厚而舒畅,知足常乐,这即是具有灵性养生的气质。
箴言:知大备者,无求、无失、无弃,不以物易己也。(战国·庄周《庄子》)。
语译:心理精神完备无缺的崇高境界是,不贪求名利、不患得患失、不放弃原则、不因外物而影响正直的人性品德。
箴言: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漠士。(战国·庄周《庄子》)。
语译:古代认为心性完美高尚的人,是不会贪求享受而无厌,不会雄吹个人的成就,也不会瞧不起有知识才能的人。
箴言:口惠①而实不至,怨菑②及其身。 (春秋·《礼记·表记》)。
注释:
①口惠:口头上轻率的许诺或信口开河地给人的优惠、许诺、好处。
②菑:同“灾”,灾害、仇怨。
语译:对他人漫许诺言而又不付诸实现,这就可引起对方怨恨或加灾害于轻予许诺者本身的结果。
评述:此段箴言的全文是:“口惠而实不至,怨苗及其身。是故君子与其有诺责也,宁有己怨”。句中“诺责”的意思是,既允诺了他人却不兑现,则反会招来责怪。句中“宁有己怨”的含义是,宁可对自己有埋怨或怨恨,也不轻率许诺。故遇事负责任而心理健康的人,如明知自己办不到或不该办时,就不要违心地图暂时获取对方的感谢或好感而好好先生似地轻易承诺。如当你承诺后又无法实现,到那时反会招来对方的怨恨、责怪、甚至进行人身的伤害。故这句箴言,旨在提醒善于心理精神养生的人,当别人对已有所求助时,一定要权衡是非曲直和可行不可行后实事求是地予以回答或允诺或拒绝,切不要图暂时的“讨好”而承诺自己办不到或不能办的事。如只图讨好于一时而轻率地漫加许诺,则往往在失诺时,既伤别人,也损自己。心理健康的人,常常是审情度理、有分寸地答复或承诺他人的要求,决不会凭一己之私(如讨好、逞能、讲哥们义气、显自己神通广大等等)而许“空口愿”、 “说话不作数”!故君子常“一诺千金”,合乎正义,不犯党纪国法的事、如经过努力可办到的,应允了就该赴汤蹈火、决不爽约。对有违律法和有害社会、国家的事,则必须义正词严地驳斥并予果断的拒绝。“君子坦荡荡”,是非能辨,善恶分明,此常合乎养生之道故多可心宁延寿。
箴言:人之情,不蹶①于山,而蹶于垤②。(春秋战国·《吕氏春秋·慎小》)。
注释:
①蹶:音jue,读“厥”,跌倒、摔下。
②垤:音die,矮小的土堆。
语译:由于人的心情和意识的是否重视、谨慎和注意力集中,一般都在陡峭的山上时不会摔交跌倒,而在山下平地时却因疏忽大意而往往跌倒于矮小的土堆旁。
评述:为人处世,逢大事则常谨慎而少有失误(特殊因素影响者例外),但每因忽略小事而往往招致摔倒或失败,甚至事败身亡。故看来善于养生和有建树的人,不仅要慎大事,即使是小事也必须认真对待,丝毫不可掉以轻心。在《吕氏春秋·慎小》篇中并引了一个事例为证:说的是春秋战国时卫国国君卫庄公,当他统治卫国后,因件小事即要放逐卫国大臣石圃,使之难堪。另又在一次巡幸中而发现少数民族人戎族建立了戎州聚居地,认为有损他姬姓人的声誉,乃轻率地命令有司掠夺了其住宅,并摧毁了这个聚居州城而引起民愤。当时,正值晋国举兵入侵卫国,戎州人遂与石圃合谋杀了卫庄公,并拥立庄公的弟弟公子起为新国君。引述了这段历史故事后,该书乃以上述这句箴言颇具哲理地印证了“小物不审”(即对小事物处理不审慎)的结论。
从精神心理角度看,一般人多是对大事尚能审慎,对小事物则常掉以轻心,殊不知大事物都是由一件件小事物累计而成的。整体是局部的合成,局部是整体的要素,千里之堤可溃于蚁穴,集腋亦可成裘。故善养生者,对大事小事都宜谨慎认真,特别是举足轻重的国家大事,切不可随心所欲,逞一时意气而独断!
箴言: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远①忧。(元·关汉卿《包待制三勘蝴蝶梦·楔子》)。
注释:
①远忧:言对儿孙日后的生活作长远的忧虑,甚至包括他 (她)们的学习、工作、婚嫁和享受等。有的甚至还想当儿孙的“终生保姆”。后世有人将“远忧”二字改为“马牛”的,则是形象化地为儿孙作一辈子辛劳的讽刺。
语译:儿孙各自都有其前途和幸福,做父母的何必要为他 (她)作没完没了的忧虑呢,让儿孙自己去创业好了。
评述:现在不少爷奶、父母常为儿孙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背上过多过远的精神心理包袱,每天处心积虑地总想使他们过得好上加好。有的甚至当儿女早已成年后仍朝夕为之谋虑,有的甚至不惜为儿孙铤而走险,作奸犯科以致身家性命堪忧。故作父母的,对儿孙过份的溺爱心理应早摒弃,而让他们海阔天空地各自去奔自己的前程吧。
箴言:不以雄名疏野贱,唯将直气折王侯。(唐·王建《寄上韩愈侍郎诗》)。
语译:不要因自己身名卓著而疏远乡野贫下的人,但却敢于对王侯权贵理直气壮地予以抗衡而决不谄媚求宠。
.评语:一个人如具有此诗句中所述高尚情操的精神心理,则必具有人格康健,品行端正,既不趋炎附势,更能与正直的人们契合一片,心胸坦荡、善恶分明,则必长生乐养。
箴言:嗜欲使人气淫,好憎使人精劳,夫人之所以不能终其天年者,以其生生之厚。(春秋·辛妍《父子·九守》)。
语译:过多的嗜好和欲望可使人心气浮荡不安宁,过度的喜爱和憎恶可使人精气劳损。不少人之所以不能活到其应有的年岁,其要因是因其营求太过分之故。
箴言: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春秋·曾参《大学》)。
语译:如想要身健长寿,必先养心静正其心,如想正确养心,则必须先意念欲望恬淡寡欲而少思。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