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文化 > 丹道修炼 >

太极拳中的道教思想
栏目分类:丹道修炼   发布日期:2017-05-06   浏览次数:

太极拳是道教文化形象化的表现。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太极拳始终贯穿着道教的思想。

太极拳的姿势 源自道教科仪中的“禹步”

禹步又称“步罡踏斗”,是道士在祷神仪礼中常用的一种步法动作,因为相传为夏禹所创而得名。禹步不仅是道教科仪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道教古老的养生术。太极拳的拳式设计,是根据道教哲学的理念而来。

太极拳中的道教思想

资料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比如,太极拳的行拳,最大的特点是“柔”、“绵”,以腰为轴, 带动四肢处处划圆运动,含蓄而柔韧,这是根据道教所说的万物循环往复的运行方式而创立;太极拳的拳法中有大量的“仿生”动作(传说当年张三丰就是因为在武当山看到蛇鹊相斗,才觉悟了“柔绵”的奥妙),这是依据“道法自然”的道理而来。

太极拳强调意念功夫 源自道教修炼的“存想术”

而太极拳练习的方法更是与道教思想一脉相承。比如,练习太极拳要求抱元守一,强调意念功夫和内炼养生,就源自于道教修炼的“存想术”。这是从东晋时期就开始流传的一种道教修炼方法,道教的高功在作法时就需要这种方式。所谓“存想”,通俗地说就是集中精神、消除心中杂念。太极拳对于习练者意念的要求和“存想”是完全一致的。此外,练习太极拳时,要“自然而然”,“松”而“静”,反对“后天人为”,这也是道教一贯主张的行为原则。

道教重养生 太极拳亦旨在养身

养生,是太极拳的现实作用,这与道教思想也完全一致。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重生贵生”、“尊道贵德”、“生道合一”是道教文化的传统。在这种宗旨的指导下,道教有一系列的修身炼己以求“长生久视”的方法。太极拳就是其中之一。

张三丰曾说,自己创立太极拳的直接目的,是“欲令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图技击之末学”。这在孙禄堂的《太极拳学自序》中有详细的记载:“元顺帝时,张三丰修道于武当,见修丹士兼练拳术者,后天动用之过当,不能得其中和元气……作太极拳术,阐明养身之妙。此拳在假后天之形,确后天动,一动一静,纯任自然,不尚而气,意在练气化神耳。”意思是说,张三丰创立太极拳,是为了在修道过程中避免清修出现的弊端,达到“养身”的目的。具体的方法就是用拳术动作(后天之形),动静自然,“练气化神”。

太极拳的技击方法——以柔克刚 以静待动

太极拳的技击方法主要是“引化合发”,也就是通过“牵引”来力而“化解”来力,然后在合住来力(借力),最后“发力”攻击。这种“以四两拨千斤”、“借力打人”的使力方式,其实就是道教所说的以柔克刚、以静待动。

太极拳强调后发制人——柔弱不争的道教哲学

从使用原则上来说,太极拳强调“后发制人”,这也是道教哲学“不争”、“处弱”思想的具体体现。所以《太极拳论》上说:“太极拳不自作主张,处处从人,彼之动作,必有一方向,则吾随其方向而去,不稍抵抗,故彼落空,可跌出,皆彼用力太过也。”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资讯 道教医学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