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文化 > 丹道修炼 >

哲拳太极拳:舍己从人 积柔成刚
栏目分类:丹道修炼   发布日期:2017-05-14   浏览次数: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共四百四十一个字,对学拳者来说,字字珠玑。拳论中的“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今人有多种见解,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去认识的。

太极拳“舍己”是“心无体”,“从人”是顺势而为。

舍,即舍弃;从者,依顺也。“舍己从人”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文曰:“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此处的“舍己从人”并不是放弃自己的主张,其涵义是“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为不臆测、不武断、不固执、不主观。让自己始终保持内在的虚灵和开放的状态,做到阳明子所说:“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说的是人的认知活动中“心”是“感”,“物”是“应”,认识万物要遵循万物所造之理。因此,“舍己从人”中的“舍己”是“心无体”,所谓“从人”是感应他人,顺势而为。

哲拳太极拳:舍己从人 积柔成刚

太极拳哲学之“舍己从人”(资料图 图源网络)

“舍己从人”以“柔”为本,以“不争”为用。

在太极拳的哲学思想里,始终贯穿着对宇宙自然的敬畏和接纳,认为宇宙万物遵循着有无相生的普遍规律,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之气,本同一体。表现为阴阳分合,上下起伏,此消彼长。所以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要求练起拳来要顺乎自然之道,做到形顺、气顺、意顺、心顺。一势接一势,相连不断,松柔自然。每一势中,都讲究阴阳、虚实、开合、圆方、卷放、轻沉、柔刚、快慢,而这些特点即矛盾,又对立统一,处处包含了阴阳对转。所以“舍己从人”也可理解为道法自然,以“柔”为本,以“不争”为用,因势利导,不顶抗,不偏激,与自然和社会浑然相通。

学拳时要抱着“心无体”的心态,舍弃自身原有的一些僵劲、拙力。

练拳之人在学拳时,首先要抱着“心无体”的心态,甘于舍弃自己本来的一些成见,舍弃自身原有的一些僵劲、拙力,虚心接受老师的教导,顺从太极拳拳理。例如顾留馨先生在《陈式太极拳》一书中所说:“要练掤劲,首先要摧毁人身上原有的僵硬”。旧劲不去,新劲不生。

太极拳锻炼中的弧形缠绕,折叠动作,能活跃全身各个部分肌肉和肌肉纤维。经过反复缠绕绞转,使肌肉拉长,一张一弛,使肌肉柔韧而富有弹性,并增加收缩与爆发力。通过反复的放长和放松姿势的练习,才能尽可能的放长身驱,松开骨节,拉长筋韧。太极拳强调“欲求刚,先求柔,积柔才能成刚”。若一味抱着自己原有的僵劲、拙力,不舍得放弃,则会舍近求远,久久不得其门而入,徒耗神费时矣。故主动舍弃以往通过其他运动方式积累的力量和经验,让自己变成一张白纸,虚怀若谷,顺从拳理,对学拳者而言就是舍己从人的第一步。

哲拳太极拳:舍己从人 积柔成刚

太极拳哲学之“舍己从人”(资料图 图源网络)

“舍己从人”是“示之以虚”,而非“门户大开”。

在推手实战训练中,舍己从人又是技击的重要策略。推手是双方在比较力量、技巧、速度、体质、灵敏的过程中想方设法让对手身体失去平衡。在这过程中,力求做到不丢不顶,遇劲即化,并在粘走的同时寻找出击的最佳时机。

庄子的《说剑》中提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其中的“示之以虚”与《太极拳论》的“舍己从人”是异曲同工,目的是要引进,要达到让对方落空,但绝不是“门户大开”,让对方的劲力都落在自己的身上,使自己无力反击。而是根据对方劲道的大小、速度、方向,设法改变对方劲力的角度以及受力的方向,通过粘走等弧形运动延长接触时间,使正面接触的力点如几何切线在圆弧面划过,改变对方力量击打的方向,进而化解对方的劲道,为自身创造有利的形势和时机。所以,技击中的“舍己”是为了“得势”,“从人”是为了“制人”,与《老子》中的“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殊途同归。

太极拳被誉为哲拳,是因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哲学思想,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还可以修心养性,洞明世理,达到内外兼修。每一拳势,每篇拳论,都值得慢慢捉摸、细细体味。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资讯 道教医学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