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真相(二) 《养性延命录》诠释延命气功
栏目分类:丹道修炼 发布日期:2017-05-15 浏览次数:次
《养性延命录》由南北朝时齐梁的著名道教理论家、医家陶弘景所撰,分两卷六篇,上卷有《教诚》、《食诫》、《杂诚祈禳》,下卷为《服气疗病》、《导引按摩》、《御女损益》,围绕养性延命的宗旨,阐述相关理论与方法,其中包括大量气功养生的内容。陶氏论气功养生,提倡动静结合,以静为主。
《养性延命录》(资料图 图源网络)
调息与静养心神
在静养方面,陶氏特别重视调息的作用。调息是气功锻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古人对此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庄子·刻意篇》之“吹响呼吸,吐故纳新”,可能是关于吐纳调息的最早论述;《素问·上古天真论》将“呼吸精气”与“独立守神,肌肉若一”二者共同作为练功的基本要素,进一步肯定了其在气功锻炼中的地位。凡此种种,都强调了调息的重要性。
调息的基本作用除了“吐故纳新”外,还可以对形体(尤其是内脏)起到锤炼作用,并可帮助心神的集中与专注,如《谏昌邑王疏》日:“吸新吐故以练威,专意积精以适神。”
此外,练功时的呼吸还有阴阳属性与补泻作用。如《圣济总录》把呼吸的阴阳属性归纳为:“凡入气为阴,出气为阳。”《梅华问答》则对其补泻作用作了概括:“人之一呼一吸关系非细,一吸则天地之气归我,一呼则我之气还天地。”故《景岳全书》指出:“阳微者不能呼,阴微者不能吸。”
有学者将以调息为主的功法流派称为吐纳派,并进一步细分为纳气法、吐气法及胎息法等,以便研究各自的特性与应用。值得注意的是,陶氏在《养性延命录·导引按摩篇》对此均有论述。
纳气法:延长闭气时间
关于纳气法,陶氏认为:
“闭气不息于心中,数至二百,乃口吐气出之,日增息,如此身神具,五脏安,能闭气至二百五十息,华盖明,华盖明则耳目听明,举身无病,邪不杵人也。”透过其略带夸张性的词语,他对纳气作用及其机理的认识是符合气功理论的。
分析全文这种“闭气”是吸气之后的停顿,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吸—停—呼”,它延长了吸气的时相,加强对人体的补益作用,故能使“身神具,五脏安”;随着闭气时间的延长,这种作用也会增强,可令人“耳目聪明,举身无病”。文中的“二百”、“二百五”都是比喻,言其多;“华盖”气功古籍中有指眉,这里明显代指上丹田。
陶弘景像(资料图 图源网络)
吐气法:六个字音震荡经络
关于吐气法,陶氏的最大贡献便是创编了著名的六字(气)诀,《服气疗病篇》谓:
“凡行气,以鼻纳气,以口吐气,名日长息。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其一者,谓吸也;吐气有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
这种将呼气与发音吐字相结合的调息方法,一般称为发音呼吸法。这种特殊的调息方法,在强化吐气作用的同时,通过特定的字音来震荡相应的脏腑及其经络,达到祛邪泻实,治疗疾病;或以泻为补,调整五脏之间、脏腑之间关系的目的。故陶氏日:
“凡人之息,一呼一吸,原有此数,欲为长息吐气之法,时寒可吹,时温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风,呼以去热,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明以解极。凡人极者,则多嘘、口四。”
六字诀对后世影响甚大,经隋代巢元方等在《诸病源候论》将其调整为嘘、呵、呼、呬、吹、嘻后,一直沿用至今。
引气法:引气攻病 澄和其神
关于“引气”的论述,陶氏是通过彭祖之口说出的:
“……偶有疲倦不安,便导引闭气,以攻所患。必存其身,头面、九窍、五脏、四肢,至于发端,皆令所在觉其气云行体中,起于鼻口,下达十指末,则澄和其神……”
其中讲述了两种临床颇具实用价值的引气方法,一是偶然出现疲倦不适时的“导引闭气,以攻所患”,其意同《张堪养生要集》的“凡行气欲除百病,随所在作念之……和气往攻之……”后世一般称之为“引气攻病”。二是平时的将其“存其身”,并使之自头面“下达十指末”,此时,练功者会“觉其气云行体中”,有“澄和其神”的作用。现在一般称之为“以意引气”。
《养生延命录》首载五禽戏(资料图 图源网络)
导引法:首次记载五禽戏
《导引按摩篇》中的“导引”,主要是指狭义的导引,即气功动功。书中对属于气功动功的段式导引和套式导引均有介绍。
在段式导引方面,陶氏的最大贡献是收集了流散于民间的华佗五禽戏。早期的五禽戏因华佗获刑被斩而未能原原本本地流传下来,《导引按摩篇》收载的五禽戏,是现存文献中最早关于操作方法的文字记载。据云,为陶氏多方走访、广泛调査后整理而成:
“虎戏者,四肢距地,前三掷,去二掷,引长腰側,脚却天即返,距行前却各七过也。鹿戏者,四肢距地,引项反顾,左三右二,伸左右脚,伸缩亦三亦二也。熊戏者,正仰,以两手抱膝下,举头左僻地七,右亦七,蹲地,以手左右托也。猿戏者,攀物自悬,伸缩身体,上下各七,以脚拘物自悬,左右七,手钩却立,按头各七。乌戏者,双立手,翘一足,伸两臂,扬眉用力,各二七,坐伸足,手足趾各七,伸缩两臂各七也。”
锻炼时要“任力为之,以汗出为度”。从中可以看出,陶氏所收载的这套五禽戏的主要特点是,仿生力度强,运动量大,操作难度大,一般气功爱好者恐难以接受。
明清以来,出现了数量不少的同名功法,尽管操作方法不一,但以«养性延命录»为蓝本,只是降低了对难度的要求,以适应大众之需求。
在套式导引方面,陶氏在书中记载了为数不少的自我按摩类功法。如摩面、琢齿、漱唾、按目、引耳、干浴,以及不同的四肢运动和仿生运动等,并指出,这些功法“令人血气通”,分别具有“令人目明”等保健作用,“辟风邪”、“疗背膊臂肘劳气”等医疗作用,“令人面有光泽”等美容作用。其中的不少动作被后世的八段锦等套式导引功和保健功等段式导引功所借鉴、引用,这也从一个側面反应了其价值。
综合调摄 养性延命
作为一部养生著作,《养性延命录》提倡综合养生,在气功养生方面也是如此。
一是提倡气功锻炼与其他养生措施结合。如在側重理论的第一篇《教诚》中,摘有《神农经》、《道德经》、《庄子》、《列子》、《老子指归》、《孔子家语》、《黄庭经》、《素问》等书的相关论述,及彭祖、陈元方、张湛、胡昭、封君达等人的语录,从理论上论述对养生的依据。《食诚》、《杂诫祈禳》分别从饮食卫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宜忌的角度论述养生的方法,认为“凡食皆熟胜于生,少胜于多”;又认为,行住坐卧,喜怒哀乐,皆不可极,极则伤人;并当慎言、存思、念咒。
二是认为气功锻炼要动静结合。该书除了在《服气疗病》和《导引按摩》中,介绍静功和动功功法外,还推崇锻炼时的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如在练静功时,要配合“动其形”,“拭目、摩搦身体”等外动;而动功锻炼时,要适当应用“闭目”、“闭气”等内静要素。
总之,《养性延命录》是一部对早期气功发展,尤其是气功养生学有很大贡献的专著,作者创编的六字決,首次收载的五禽戏两种代表性功法,对后世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其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倡导的综合养生方法,也确有实用价值。
本文由腾讯道学根据《古代医学名著中的气功(二)——《养生延命录》中的气功养生》一文整理发布,作者黄健,选自《现代养生》期刊,2010年第12期。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