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青牛与老子
栏目分类:玄门讲经 发布日期:2017-05-23 浏览次数:次
老子、丹炉与青牛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宗师。古代文献《庄子》、《史记》等记载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并且孔子誉老子为“龙”,老子比孔子为“凤”。孔子问礼于老子这件事真实与否,历来就有争论,难有定论。我们姑且悬置这一讼案。我们感兴趣的是,在这里,龙、凤究竟有何寓意。此外,神仙家附会说老子乘“青牛”出关,青牛又表达了神仙家的什么观念。我们尝试着对此做一番解读。
一、 子誉老子为龙
《史记•老子列传》说孔子问礼于老子,归去之后,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用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庄子•天运》亦说:“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弟子问曰:‘夫子见老聃,亦将何归哉?’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予口张而不能嗋(xie),予又何归老聃哉!”这段话中共三个“归”字,前者是归去之意,后二者通“窥”,窥见的意思。以上两处都提到孔子誉老子为龙,那么龙究竟有何象征或寓意呢?
闻一多先生曾作过解释。他从图腾崇拜出发,认为“龙是夏人的,也是楚人的象征,说老子是龙,等于说他是楚人,或是夏人的本家。”(《闻一多全集•神话与诗•龙凤》)这种从民族学和神话学角度所做的解释可谓全然不得要领,因为即使龙是人和楚人的象征这种说法不错,闻一多先生的解释也未免过于简单。如果孔子只想表明老子是楚人或夏人后裔,那么又何必对龙的特点绘声绘色地讲那么多呢?如果我们想弄明白孔子称赞老子为龙的本意,就必须首先弄清楚古人心目中对于龙的观念。
在古人看来,龙是一种变化莫测、形踪不定的动物。“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如蚕蠋(zhu),欲大则藏于天下,欲尚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管子•水地》)汉代刘向说:“神龙能为高,能为下,能为大,能为小,能为幽,能为明,能为短,能为长。昭乎其高也,渊乎其下也,薄乎天光也,高乎其著也。一有一亡,忽微哉,斐然成章。虚无则精以和,动作则灵以化。於戏!允哉!君子辟神也。”(《说苑•辨物》)许慎《说文》:“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巨能细,能短能长,春分可登天,秋分可放渊。”王充也说:“龙之所以为神者,以其能屈其体,存亡其形。”(《论衡•龙虚》)成书年代较早的《易经》多次提到龙,还详细描绘了龙的各种形态,或称“潜龙”,或称“飞龙在天”,或称“或跃于渊”,或称“群龙无首”。可见,在古人心目中,龙是善于变化,难于捉摸的神物。
龙是性格是喜怒无常、变化多端的。“夫龙之为虫,可狎而骑也,然喉下有逆鳞径尺,婴之则杀人。”(《韩非子•说难》)龙是一种性格上时而温顺(“可狎而骑”),时而凶暴(“杀人”)的动物,其喉下逆鳞千万不要触。人们用龙来比喻君王、天子,是再恰当不过了。
龙还是一种十分高贵的动物。孔子本人对龙是比较了解的,他曾说过:“龙食于清,而游于清;龟食于清,游于浊;鱼食于浊,游于浊。”(《吕氏春秋•举难》)龙和龟虽然都在“灵物”之列,但龙要比龟更加高贵。
孔子比老子为龙,正是取龙所具有的神变能通、超然高洁、令人难以把握的特点。据说孔子是想把自己的著作藏于周室才来拜见老子的(《庄子•天道》)。可见了老子之后,孔子被老子通达睿智的思想、深不可测的学识和不浊于世的品格深深地折报了,以至于张口结舌,惊讶地说不出话来(“口张而不能嗋”)。孔子感到了自己学识的不足。孔子曾周游列国,见识的人也不可谓不多,而且孔子一向是强调要“知人”的,可见过大世面的孔子在面对老子这位智者时,却感到难于把握对方,老子根本不是那种一眼就能望到底的人。对于走兽,可以张网(“罔”)来捕它;对于游鱼,可用钓丝(“纶”)来捉它;对于飞鸟,可以用拴着丝绳的箭(“矰”)来射它。此三者或走、或游、或飞,固守一端。而老子是龙,高深莫测,变化无形,难怪孔子不知用什么办法来把握他,以致茫然不知所措了。
孔子如此赞誉老子,若从情理上讲,也并非是那么不可思议的事情。众所周知,孔子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和人文学者,精通六艺,严格说来,却算不上是哲学家。老子为“周守藏室之史”(《史记•老子列传》),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国家图书馆馆长。老子熟悉历史,知识广博,这一点应是毫无疑问的。此外,老子还是一位思想大师,一位沉思形上之道的哲学家。孔子在老子这位哲学家面前,有相形见绌之感是正常的。
从《史记》和《庄子》的记载来看,孔子对于会见老子的感觉是美好的。孔子回去后,一连三日不谈与老子见面的事,他也许沉浸在与老子谈话的美好回忆中,也许在深深地思考所受到的教益。孔子由衷地称赞老子,把老子比作龙,这既突出了老子学识的深厚,思想的高超,也表现了孔子的伟大,充分展示了孔子谦虚豁达的品德。一个是中国哲学的泰山北斗,一个是儒家的万世德宗。孔子誉老子为龙这件事,使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最伟大的两个人物相得益彰地闪烁着灿烂的文明之光。
除此之外,用龙来代表老子的哲学也是十分贴切的。老子崇尚阴柔,龙正好是阴兽。在古人观念中,龙是水中的神兽。《吕氏春秋•召类》云L“以龙致雨”,高诱注曰:“龙,水物也,故致雨。”在阴阳学说中,水为阴,所以龙即为阴兽。“龙之为言萌也,阴中之阴也。”(《古微书》引《春秋元命苞》)龙为阴兽,这和老子崇尚阴柔和讲求水德这一点是相合的。
二、 老子比孔子为凤
有意思的是,孔子誉老子为龙,而老子则称孔子为凤。这一记载见于《太平御览》卷九一五所辑古《庄子》佚文:“老子见孔子从弟子五人,问曰:‘前为谁?’对曰:‘子路,勇且多力;其次子贡为智,曾子为孝,颜回为仁,子张为武!’老子叹曰:‘吾闻南方有鸟,名凤。所居积石千里,天为生食,其树名琼,枝高百仞,以璆(qiu)林、瑯玕为宝。天又为之离珠,一人三豆递起以向瑯玕。凤鸟之文,戴圣婴仁,右智左贤。”这是对孔老见面的详细描述。当时以凤来比孔子的不只老子一人,还有楚国狂人接舆。《论语•微子》云:“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庄子•人间世》亦云:“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却曲,无伤吾足。’”
老子用凤来比喻孔子,寓意又何在呢?闻一多先生说:“其实凤是殷人的象征,孔子是殷人的后裔。”(《闻一多全集•神话与诗•龙凤》)两位研究龙文化的专家认为,“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学说尊重周礼,正所谓‘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周人以凤为兴国祥瑞,礼器多用凤纹,凤可以说是周人宗教观的艺术化标志。因而老子用灵慧吉祥的凤来赞誉老子。”(刘志雄、杨静荣:《龙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71页)以上两种说法虽然不无道理,但失于空泛,与老子和孔子谈话的具体语境不合。
“凤”,古代传说中的鸟名,又叫凤凰或凤皇。凤是古代的灵兽。《礼记•礼运》说:“……故任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之端,以四时为柄,以日星为纪,月以为量,鬼神以为徒,五行以为质,礼义以为器,人情以为田,四灵以为畜。……何谓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故龙以为畜,故鱼鲔不淰;凤以为畜,故人情不失。”“凤”是古代的四种灵兽之一。《管子•小匡》说:“昔人之受命者,龙龟假,河出图,洛出书,地出乘黄。”龙、龟、河图、洛书、乘黄都是受命之祥瑞或吉兆。“乘黄”也是一种神兽。《周书•王会》云:“白民乘黄。乘黄者,似骐,背有两角。”孔子曾叹息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孔子是将凤鸟看作与河图一样的祥瑞的,并以此二者不现来表达自己对天下无清明之望的悲叹。
凤是一种与火相关的鸟。《太平御览》引《春秋演孔图》曰:“凤,火精。”又引《春秋元命苞》曰:“火离为凤。”现在仍流传着凤凰在火中涅槃的说法。火乃至阳,凤是阳德的象征,而且是阳德之至。“凤,火鸟。鹑火之禽,阳之精也。德能致之,其精毕至。”(《鹘冠子》)楚狂接舆以凤来称喻孔子,正是表明孔子为人之有至德,并为至德之人不合于世而叹息不已。《论语•微子》刑昺云:“知孔子有至德,故比孔子于凤。”《庄子•人间世》盖据《论语•微子》所记而加以发挥,借接舆之口,以劝诫知其不可为而为的孔子为例,述全身避祸之道。
老子称孔子为凤却别有寓意。凤凰乃“百鸟之王”,民间素有“百鸟朝凤”之说。凤凰,雄者为凤,雌者为凰,通称为“凤”或“凤凰”。其形据《尔雅•释鸟》云:“鶠凤其雌皇。”郭璞注云:“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在古人心目中,凤凰是一种万分高贵、傲然高洁的动物。老子说凤所居的地方,“积石千里”,栖于琼枝之上,伴以“璆林、瑯玕”之宝。“琼”,《说文•玉部》云:“赤玉也”,后泛指美玉。唐代进士萧颖士《贺立太子表》云:“琼枝挺秀,玉叶资神。”后世还常用“琼枝玉叶”来指王室子弟或名门贵胄。“璆”,音qiu,同“球”,即美玉。《书•禹贡》:“厥贡璆、铁、银、镂、砮、磬。”“瑯玕”,又作“琅玕”,孔传曰:“瑯玕,石而似玉。”人们把凤凰与“琼”、“璆”、“ 瑯玕”等这么多尊贵的东西联系在一起,也足见人们心目中凤凰本身之尊贵。《史记•日者列传》亦云:“凤凰不与燕雀为群。”《孟子•公孙丑上》记孟子引用孔子弟子有若语曰:“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太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意思是说,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太山(泰山)之于土堆,河海之于小溪,圣人之于百姓,都是同类,但又远远地超出了他那一类。从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
从古人对于凤凰的观念,我们可以看出,老子比孔子为凤,大概有两种含义:其一是称赞孔子为人之高贵圣洁,出类拔萃;其二是说他师表既佳,弟子满堂,“右智左贤”,孔子像百鸟之王的凤凰一样,率领着诸位贤弟子。老子是在孔子向他介绍自己的几位弟子时说这番话的,他一语双关,对孔门的老师和学生都作了褒扬,反映了这位德高望众的长者对于孔子这位有影响的教育家的尊重、敬仰和赞扬。
三、老子所乘之青牛
刘向《列仙传》记老子出关:“后周德衰,乃乘青牛车去。入大秦,过西关。关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强使著书,作《道德经》上下二卷。”(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又云:“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司马贞《史记》索隐引《列仙传》)老子乘青牛出关说的影响很大。在后人心目中,老子是一位大耳下垂、须发皆白,但精神爽朗,神态安详,乘青牛而隐逸的老者。画师们的《老子出关图》上那位老成持重、飘逸达观的得道老者也多是这副形象。
可是老子乘青牛出关的说法却不见于《史记》。《史记•老子列传》说:“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廼(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所终。”仅此而已,并无“乘青牛车”的记载。
乘青牛之说,显然是秦汉神仙家的附会,不仅见于《列仙传》,还见于《太平御览》卷六六一所引《三一经》,云:“及老子度关,喜先诫官吏曰:‘若有翁乘青牛薄板车者,勿听过,止以白之。’……”老子乘青牛或青牛车出关,和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侯物色而迹之,果得老子”(《史记》集解引《列仙传》)的说法一样,都属附会之谈。
既是神仙家的附会,当有神仙家附会的道理。牛、马都是当时用于牵车的牲畜,神仙家为什么要说老子乘牛车而不是乘马车出关呢?其中不无寓意。牛是一种性情温和、柔顺服从的动物,且有忍辱负重、坚韧不拨的特点。《易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乾、坤两卦所体现的精神,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汉代人以马来比喻乾卦,以牛来比喻坤卦,他们以马和牛的品格来表达乾健、坤顺的特点。马所代表的乾卦所生发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合乎孜孜不倦地入世进取的儒家的特点。牛所代表的坤卦所生发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精神,则合乎道家创始人老子的思想主旨。所以后世附会者编造老子乘牛的神话,应该说是“用心良苦”,有其深意的。
老子为何乘青牛,而不乘黄牛、黑牛、白牛或其它什么颜色的牛?我们还是顺着神仙家的思路去解读。这或许是古代神仙家或占星家的五星占有关。在太阳系中,绕日公转的较大的行星,除地球外,尚有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古人将五星分别看作是五行的精灵或五帝之子。五帝即青学、白帝、赤帝、黑帝、黄帝。“天有五帝,五星为之使。”(《唐开元占经》卷十八引《春秋纬》)“五星者,天之五佐。”(《史记•天官书》)“五星者,五行之精也,五帝之子,天之使者,行于列舍,以司无道之国。”(《唐开元占经》卷十八引《荆州占》)“列舍”指二十八星宿。五星还被用来分别象征五方、五帝、五事等神灵和事物。其中,木星(亦称岁星)是东方青帝的使者。“青”,主春,木德,代表了东方。老子自周入秦,向西而行,来自东方,后世人称“东方圣人”,用青色正可取其象征东方之意。
这样一来,“青牛”象征着一位来自东方文明地区的文化使者,带着他的崇尚阴柔之德的智慧,隐向尚未开化的西方。这与后世的另一种附会“老子化胡说”倒很是是益彰。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