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文化 > 玄门讲经 >

《黄帝内经·阴阳别论》(二)疾病阴阳知生死
栏目分类:玄门讲经   发布日期:2017-05-27   浏览次数:

《黄帝内经·阴阳别论》(二)疾病阴阳知生死

资粮图 来源网络

译文

阴阳失去平衡,以致阴气争胜于内,阳气扰乱于外,汗出不止,四肢厥冷,下厥上逆,浮阳熏肺,发生喘鸣。

阴之所以不能生化,由于阴阳的平衡,是谓正常。如果以刚与刚,则阳气破散,阴气亦必随之消亡;倘若阴气独盛,则寒湿偏胜,亦为刚柔不和,经脉气血亦致败绝。

属于死阴的病,不过三日就要死;属于生阳的病,不过四天就会痊愈。所谓生阳、死阴:例如肝病传心,为木生火,得其生气,叫做生阳;心病传肺,为火克金,金被火消亡,叫做死阴,肺病传肾,以饮传阴,无阳之候,叫做重阴;肾病传脾,水反侮土,叫做辟阴,是不治的死症。

邪气郁结于阳经,则四肢浮肿,以四肢为诸阳之本;邪气郁结于阴经,则大便下血,以阴络伤则血下溢,初结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经阳经都有邪气郁结,而偏重于阴经方面的,就会发生“石水”之病,少腹肿胀;邪气郁结于二阳(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则肠胃俱热,多为消渴之症;邪气郁结于三阳(足太阳膀胱、手太阳小肠),则多为上下不通的隔症;邪气郁结于三阴(足太阴脾、手太阴肺),多为水肿膨胀的病;邪气郁结于一阴一阳(指厥阴和少阳)多为喉痹之病。

阴脉搏动有力,与阳脉有明显的区别,这是怀孕的现象;阴阳脉(尺脉、寸脉)具虚而患痢疾的,是为死症;阳脉加倍于阴脉,当有汗出,阴脉虚而阳脉搏击,火迫血行,在妇人为血崩。

三阴(指手太阴肺、足太阴脾)之脉,俱搏击于指下,大约到二十天半夜时死亡;二阴就(指手少阴心、足少阴肾)之脉俱搏击于指下,大约到十三天傍晚时死亡;一阴(指手厥阴心胞络、足厥阴肝)之脉俱搏击于指下,而鼓动过甚的,三天就要死亡;三阴三阳之脉俱搏,心腹胀满,阴阳之气发泄已尽,大小便不通,则五日死;三阳(指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之脉俱搏击于指下,患有温病的,无法治疗,不过十日就要死了。

原文及古人注文《素问玄解》

谨熟阴阳,无与众谋。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善诊者至末,旧误在阴阳应象论中。

别于阳者,知病处也,熟于二十五阳,故知病处。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熟于真脏之脉,故知死生之期。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颜色之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脉之权衡规矩,而知病之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之所生。以治则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疒肙),其传为索(疒肙),其传为(疒颓)疝。(疒肙),音渊。

三阳,太阳也,太阳为病,发寒热,《伤寒》:太阳病,发热恶寒是也。下则寒水泛滥,而为痈肿,及为痿厥腨(疒肙)。痿厥者,足膝不健,腨(疒肙)者,骽肚作疼也。水寒木枯,其传为索泽。木主五色,木枯则无光泽。索,尽也。水寒筋缩,其传为(疒颓)疝。(疒颓),囊肿而偏坠也。

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

二阳,阳明也,阳明以燥金主令,胃土从燥金化气。二阳之病,阳旺土燥,子母相传,则发于心,表里相传,则发于脾。脾藏营,是为生血之原,心藏脉,是为血行之路,心脾枯槁,前后失荣,则不得隐曲,隐曲,不利。经脉闭涩,则女子不月。月事不行。其下传肝木而为风消,仲景《伤寒》、《金匮》:厥阴之为病,消渴。肝为厥阴风木,故曰风消。其上传肺金而为息贲者,息贲,喘息奔冲,义与奔通。金木枯焦,死不治也。

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膈。

一阳,少阳也,少阳以相火主令,甲木从相火化气,一阳发病,相火上炎,肺金受刑,则少气善咳,胃土被逼,水谷莫容,则善泄。君相同气,则其传为心掣。胆火冲心,则胁肋牵心而痛。掣,引也。胆胃俱逆,则其传为膈。胆胃俱逆,上脘填塞,饮食不下,则为噎膈。

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

一阴,厥阴也,阳明厥阴发病,厥阴则主惊骇,肝主惊也,阳明则主背痛,背者胸之腑也。胃土上逆,肺金不降,则后冲脊背,而生疼痛。噫者,胃土上逆,而浊气不下行也。欠者,阴阳之相引也,日暮阳衰,阴引而下,阳引而上,则为欠,肺气欲降而未降也。开口呵气为欠,义详《灵枢·口问》。肺气降敛,随阳明而下行,故属之阳明。名曰风厥,厥阴风木之气逆也。

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

二阴,少阴也,少阴少阳发病,少阴水泛而土湿,少阳木郁而土困,则善作(月真)胀。甲木上冲,土败胃逆,而水胜火负,心君莫降,故心满而善气也。浊气上填。

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

三阴,太阴也,太阳太阴发病,水旺土湿,则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土湿胃逆,肺金不布,则右半偏枯,土湿脾陷,肝木不达,则左半偏枯。痿易者,湿旺而筋弛,不能联属关节也。四肢禀气脾胃,脾胃寒湿,四肢失禀,故手足不举也。

三阳结,谓之膈,二阳结,谓之消。三阴结,谓之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结阳者,肿四肢。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

三阳结,谓之膈,小肠手太阳结则大便干,膀胱足太阳结则小便涩。下窍不能出,则上窍不能入。缘阳衰土湿,中脘不运,肝脾下陷,则二便堵塞,粪溺不利,肺胃上逆,则胸膈壅阻,饮食莫下也。二阳结,谓之消,大肠手阳明结则燥金司令,胃足阳明结则戊土化燥,传于厥阴,血燥风生,则为消渴也。三阴结,谓之水,足太阴结则湿土司令,手太阴结则辛金化湿,土湿不能克水,癸水泛滥,则为水胀也,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足厥阴结则乙木下陷,足少阳结则甲木上逆,清道堵塞,则为喉痹也。结阳者,肿四肢,四肢禀气于胃,阳明为三阳之长,阳明郁结,中气不达,则四肢臃肿也。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太阴为三阴之长,太阴滞结,土湿木陷,则血从便下,愈结则愈脱也。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阳结于上,阴结于下,阴盛阳衰,则为石水,少腹肿胀。石水者,水邪坚凝而不散也。

阳加于阴,谓之汗。阴虚阳搏,谓之崩。阴搏阳别,谓之有子。阴阳虚,肠澼死。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平旦死。三阳俱搏且鼓,三日死。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

阳加于阴,谓之汗,阳气郁发于阴中,则表开而汗泄也。阴虚阳搏,谓之崩,太阴脾虚,风木下陷,温气抑遏,不能升达,则鼓搏弗宁,血海冲决,而为崩证也。阴搏阳别,谓之有子,胎妊凝结,中气壅阻,阴搏于下而不升,阳别于上而不降,阴阳不交,而人则无病,谓之有子也。阴阳虚,肠澼死,阴阳俱虚,而肠澼不敛,阳气脱泄,则人死也。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手足太阴俱搏,脾肺阴旺,脏气四周,死于夜半阴旺之时也。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手足少阴俱搏,水胜火负,脏气不及三周,夕时火衰而死也。一阴俱搏,十日平旦死,手足厥阴俱搏,脏气二周,平旦木旺而死也。木贼土败故。三阳俱搏且鼓,三日死,手足太阳俱搏且鼓,不及一周,三日而死。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手足阳明俱搏,其病温热,金土枯燥,死不可治,不过脏气二周,十日而死也。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太阴太阳俱搏,水寒土湿,心腹满胀,发作既尽,不得隐曲,脏气一周,五日而死也。不得隐曲,下部不得屈伸,胀满之极故也。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资讯 道教医学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