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玄真经·守静》世界末日真的会来吗?
栏目分类:玄门讲经 发布日期:2017-06-01 浏览次数:次
《列子》中“杞人忧天”的故事为人们熟知,担心天地崩坠而亡身的那个杞国人变成了庸人自扰的笑柄。其实,我们也常常扮演着杞人的角色,只是由于没有真正领会该成语中的哲理而浑然不觉罢了。
你也会害怕“天塌地陷”吗
杞人在为忧虑天塌地而陷恐惧不已的时候,一个热心人这样回答他:“天只不过是一团聚在一起的气体,四面八方都被天包围,所以是不会塌下来的。地也一样,只不过是堆积起来的土块,东南西北到处都是这样的土块,也根本不会塌下去。”
“天不会塌下来,可是天上的日月星辰会不会掉下来呢?”杞人还是不放心,然而热心人告诉他:“日月星辰只不过是天这团气体中会发光的物质,就算掉下来也不会伤人性命。”
资料图
有一个问题不得不让人思考:杞人产生这种忧虑的根源是什么?而那位为他解忧的热心人为何胸怀坦荡无所畏惧。
真的“无知者无畏”吗
这个原因可以简单的归纳为,杞人不懂宇宙天地的构成,所以畏惧;而那热心人对于自然规律了然于心,所以他不仅不会产生无端的猜测和恐惧,还能开导茫然无知而惊慌失措的他人。
道教的超脱其实是终极理智
道家崇尚“清静”,强调修行一定要在外物的纷扰中守住一颗清静之心。可是如何才能清静?如果理解了杞人忧天的故事,这个问题就容易得到解答。
看到宇宙自然的本质规律,以及万物变化的本原状态,才能使心真正的清静下来。道家看似主张“无为”,但这一切建立在对世间万物深刻认知的基础上。道家的思想是超越表象与时空的。挖掘事物本质,寻求根本的解决之道。这就是修道人坦然与自信,宁静与安详的原因。
“不知常 妄作凶”
《道德经》十六章这段话非常重要:“致虛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靜,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杞人忧天的故事中,那位热心人正可谓“知常曰明”,而杞人则是“不知常,妄作凶”化身。如果没有受到这位明白事理的热心人点化,杞人在这种盲目的恐惧中,任何举动都是错的,不是对自己的心智性情造成伤害,就是采取愚蠢的措施危机他人了。
“归根曰静”
老子云:静漠恬淡,是最好的养生办法。虚怀若谷以接纳外物,抱着和乐愉快的心来处理世事,这就叫做全乎天地之道,而自己也是一个有德行的人。外界的纷扰影响不了内心的平和,就能长生久视,得天年之终。
你怕死吗?
在生死这个问题上,没有哪家学派比道家看的更透,庄周妻亡鼓盆而歌,成了笑对生死的典范。为什么庄子不畏惧死,因为他已看透了死。正如杞人知道了天地的构成就不再害怕天塌地陷一样。《知北游》“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一句话为生死做出了注释,人之生死,不过是“气”的聚散变化而已,那聚又有何可乐?散又有何和恶?生与死又有什么不同呢?“物壮则老”,生命就在这最普遍的自然规律中运行变化,又有什么可畏惧的呢?
道家为什么“贵生”?因为死就像是月球不受太阳照射的另一面,我们看不到,为什么要对看不到的东西进行无端的猜测和恐惧?在有道之人的眼里,死亡跟他已经没有什么关系,而生命才对他有意义。
《通玄真经·九守·守静》
老子曰:静漠恬惔,所以养生也,和愉虚无,所以据德也,外不乱内即性得其宜,静不动和即德安其位,养生以经世,抱德以终年,可谓能体道矣。若然者,血脉无郁滞,五藏无积气,祸福不能矫滑,非誉不能尘垢,非有其世,孰能济焉,有其才不遇其时,身犹不能脱,又况无道乎。夫目察秋毫之末者,耳不闻雷霆之声,耳调金玉之音者,目不见太山之形,故小有所志,则大有所忘。今万物之来,擢拔吾生,攓取吾精,若泉原也,虽欲勿禀,其可得乎?今盆水若清之经日,乃能见眉睫,浊之不过一挠,即不能见方圆也,人之精神难清而易浊,犹盆水也。
(腾讯道学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