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在青海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栏目分类:玄门讲经 发布日期:2017-06-03 浏览次数:次
北魏太武帝改信道教
道教是我国的固有宗教,它是在我国古代崇拜鬼神的巫术祭天祭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远在汉代已逐渐传入河湟一带,在青海,以西宁为中心写下了它的历史。北魏太武帝改信道教,并进行灭佛。当时西宁为鄯州,是北魏的统治地区,道教就在鄯州兴盛起来。唐朝皇帝,因道教供奉的始祖老子姓李,便尊老子为李氏宗祖,追认为“太上玄元皇帝”,下令在全国各州郡普遍建立道观,大力发展道教,成为道教发展史上的极盛时期,青海当时道教兴盛的局面也不例外。
北魏太武帝 拓跋焘
元末明初青海兴起首批道教建筑群
宋代帝王,师法唐皇,命人广求道经,大建宫观,信徒众多。徽宗更是以“教主道君皇帝”自称,因而道教在全国传播更快。ピ代,为利用张天师及其道派,加强对汉族人民的思想统治,实施“以其俗而治之”的政策。大量赐帑,广建道观。元未明初,道教在今青海乐都县引胜沟的老爷山等地,建立了第一批道教建筑群。
明代道教大兴 西宁卫道观林立
明初,朱元璋为崇奉道教,御注《道德经》,并在各地大修道观。在洪武时,西宁卫地区已道观林立,名山胜地都有其信徒潜修。如在今西宁北禅寺山巅建立玉皇阁、雷殿、斗母宫、文昌阁等。宣德年间,会宁伯李英在西宁城内东北隅修建广福观。宣德亲赐“广福”观名。当时翰林学士曾棨曾撰《广福观建修记》碑文,以纪其事。观内建有吕祖祠、玉皇阁、观音殿、三霄圣母殿、关帝殿等。万历二十年(1592)在雷鸣寺街创建三师殿。天启、万历年间,在今湟中县南佛山建立了玉皇阁、张仙殿,大通县元朔山顶建立无量大殿。嘉靖时,贵德县城内建立玉皇阁,内附三清殿、三教洞等。湟中灵华山建立集福观等。
蒙古却图汗 信佛更爱道
清代,道教进一步在青海得到发展,并在青海蒙藏地区传播开来。据《安多政教史》记载:“青海蒙古的却图汗口头说,他信奉佛教,实际上他喜欢汉地的道教。”松巴的《如意宝树》(青海史)中说:“因却图汗信仰道教,一度在青康地区,他的经济势力很大,到1637年被固始汗消灭。”タ滴跏保有道士张仙、王老实、朱素贞等在西宁较有影响。至清中叶,西宁道士又先后建立了南斗宫、北斗宫、三官庙、香水园八德巷、朱仙塔院(均在今城中区)、东狱庙、镇武殿(今城东区)。并在今湟中县总寨乡徐家寨会龙山建立雷殿、镇武殿;今湟源县北极山建立北极观;今湟中镇海堡建立万寿观;今贵德、乐都、门源等地创建三元阁、关帝庙、城隍庙、文昌阁、玉皇阁等。到清未,道教在汉族群众的生活等许多方面,影响较为深远。但经同、光之变,许多道观多被焚毁。
北禅寺是西宁道教协会所在地
近代青海道教几度破坏终恢复
1911年,江西都督取消了张天师的封号,道都曾一度衰落。1914年,袁世凯仍复封其号,发还田产,重颁“正一真人”印。当时,在西宁出家的道士道姑,分别居住在朱仙塔院、香水园、北山寺灵官殿等处,直到西宁解放时,尚有道士18名,道姑20多名,直到1958年宗教改革时,各地的道士道姑,全被勒令还俗,回家劳动生产。在大通元朔山居住修行的道士15人,道姑2人,一律被赶回家。尤其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青海各地的庙宇道观,在破“四旧”的名义下,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拆除。如有名的元朔山、娘娘山,乐都马营孔家咀,湟中西元山、佛洞等所有道观殿堂,被破坏的荡然无存了。
1979年,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得到落实。1982年西宁市北山寺开放,划归道教作活动场所,改名土楼观。由信教群众集资,先后修葺一新。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有出家道士、道姑50余人。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