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文化 > 玄门讲经 >

读《道德经》札记(二):道与人生
栏目分类:玄门讲经   发布日期:2017-06-04   浏览次数:

《道德经》虽然述及道与鬼神、万物,但篇中重心在道与万物之灵的圣人(庄子称之为真人、至人)明王,所以圣人明王列入“域中四大”(余三大为道、天、地)。《经》云:“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修真者为圣人,德普者为明王(《庄子》进一步发挥,提出修之于万物的“神人”观念)。可以这么说,《道德经》是为圣人明王所说,它是有志成为圣人明王之人的教科书。

天地万物有别 《道德经》针对从事于道的人

孟子谓“人人皆可为尧舜”,佛典谓人人皆可成佛,《道德经》则不然,以为天地万物都是有差别的,人也是有不同的,所以此经只针对从事于道、从事于道之人所说,并不关心一般人的人生。常人不过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而已,多是“(从事于)失者同于失”之人,从道德的角度说,没有必要费心。常人也解读不了道德实义,如韩非读道德为刑名权术,汉初黄老沿袭战国时无为柔雌之解读。

读《道德经》札记(二):道与人生

修身

《道德经》所说人生是修身进德的人生

《道德经》所说人生是修身进德的人生。此修身,不是机械式的身体锻炼,也不是导引、瑜伽式的柔体训练,更不是消费主义文化中的整形、健身等身体实践,而是希望达到“形神俱妙”的修真(后世道教称作修炼)。可以分作心理(心)、生理(身)两大块。佛门从心理入手并构建了宏大的体系,最终成为彻底的唯心唯识论,传入中国后又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是为心性之学。佛门心性之学固然有许多可资学习参考之处,但其垃圾也随处可见。其内部对心性的体证与阐释也并不统一,粗鄙者直接以肉身中意识为心性,高妙者以光炁身中湛然知性为心性,打破末后一关而言无心无物之心性者则不多见。

其实身心本不可分,他们不知心理是生理的特殊形式,反以为生理是心理的附属,故而扩展成一切唯心造理论。就象物质(此物质,特指质碍之物)能量只是对物之属性所作的不对称两端归纳一样,意识与物质也只是源自对生命个体之心理生理的不对称归纳——意识是主动反映功能的归类,被意识所直接反映的世界便归类为物质。每个个体的意识与生理、相状与能量并不一致,但大乘佛教常常混淆其间差异,排除可见的不一致而归纳出有情似乎都共同的能知能见之“知性”作为其的心性,而谓一切众生皆可成佛,这种归纳显然错误。

道家重视修身是因为生命之火、意识之光得靠身体才能延续

道家重视修身,除受到传统潜在的重视现实人生并从人生升华的理念影响外,大约也是认为生命之火、意识之光得靠身体才能延续(《庄子·形体保神),否则是“油尽灯灭”,所以后来有“神依形生”之语。即使生命以不同形相禅,所谓薪尽火传,但也与此生无关了。时光流转,道家流变为道教后,汇入了大量的仙学、神学、心学诸异质,修身之说也随之良莠不齐,粗鄙者受神仙影响而希冀肉体长生不死、羽化成仙,或受巫觋鬼神影响而以交通鬼神为能,高妙者受心性仙神影响而追寻阳神长生不死或法身(心性)不死,大都几乎忘记了不生不灭的道身,忘记了先天之学的大道。

承袭道家修身思想的《易传》谓“黄中通理,达于事业”,又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此等大人修身之学与仙学、神学、心学相较,对于想完善生命的人来说谁更有价值?谁更有吸引力?

达于天下乃至万物其根本在修身

于家、于天下所修外德之功,是由己达人,进而达于天下乃至万物,其根本在修身。依《道德经》和后世道书所说,修身大约可以分作三关。

读《道德经》札记(二):道与人生

虚静

其一是现实身心的虚静,《道德经》谓“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载营魄抱一,意为让营营心神抱成一团,外不被耳目所散,内不被情思所离;专气致柔,意为抟聚精气达到和柔冲融如婴儿一般),丹法称之为炼精化炁(既无有此基础的修身经验,也无知道德源自上古巫史“精爽不携贰”特殊经验的古今学者们,都只能以人情世故、常人的心态去解读《道德经》,而得出诸多谬论)。

其二为虚静中炼成光炁身心,丹法称之为炼炁化神。

其三为虚极静笃中成就道身,《道德经》谓“涤除玄览,能无知乎”(无知,诸本作无疵。按玄览,同玄观,即是同谓之玄的无欲观妙、有欲观徼,是与宇宙万物同流、识遍一切处所谓“明白四达”之境。无知即无观,即玄之又玄,比无疵意味深长也更合理,故改。览,其意同阅,不宜作鉴。鉴意如庄子说“至人用心如镜”,是无欲观妙,于有欲观徼之意未彰),丹法称之为炼神还虚。此三关为内德之功。涤除玄览后所说:“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无辞乎(无辞,本于“万物作焉而不辞”,诸本或作无雌,或作为雌,俱非)?”亦是外德之功。

有三关故有三玄关 玄关乃秘机关之意

因为有三关,故有三玄关之说(此为笔者整理《古书隐楼藏书》时所引而申之)。玄关为玄秘机关之意。初层玄关(或名小玄关),是现实身心虚凝中,精气运行而进入胎息(胎息有两种:一是外呼吸停止而内息仍动,如胎儿随母呼吸,道书通常用此意。一是内息亦止,如胎初无息,本文用此意)的阶段,丹书所言甚多。中层玄关(或名大玄关),于六根大定之胎息中得到光炁种子而生成光炁之身,并借身外光炁乳哺滋养而成熟,可与鬼神合其吉凶,亦可役使鬼神。上层玄关(或名玄关破碎),是将肉身与炁身一并投入大造炉中,虚极静笃间,化入大道,与道合真。理论上说,光炁世界可与物质世界重合,大道又与光炁世界、物质世界并行,或可不经三关而横超,不过现实中恐无其人。

厚德之人,自然能为众人之所归依。如《庄子·德充符》载:卫国“恶人”(相貌丑陋)哀骀它,“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数十而未止也”,鲁哀公召见他,一年后就将国政委任与他。庄子书中更有兀者王骀、兀者申徒嘉、叔山无趾、闉跂支离无脤、甕盎大瘿等刑余或畸形之人,以每下愈况的寓言故事加以阐发。今人多解读为其人精神之美,却不认真品味“才全而德不形者”的说明。不过,厚德之人实际上多是“年长久,而色若孺子”的样子,甚或是与藐姑射山神人相似的“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形象。

修身进德者,并不能一下子就能“德充符”

修身进德者,并不能一下子就能“德充符”,能够坚信此说并实践下去的,是为道门真种子,而寄食于道门内大多数人的人生还是同世人一样,即使教导,也不会信受奉行,庄子称其为“天刑之,安可解?”

修身进德是中华文明最优秀、最核心的价值观,不仅道家道教深入阐发(道教如《太平经》云:内以致寿,外以致理),战国时的儒家如《中庸》、《易传》等也继道家后将之奉为最高准则。两晋以后佛教对本土文化的冲击,在心性与鬼神信仰上取得优势,即使占统治地位的不少帝王将相归依佛教,但对中华文明“修身、平天下”的核心价值却也动摇不得。近代西方物质文明对本土的冲击,却让中华文明垮塌,于是失去传统核心价值观、本来就注重现实利益的国人只关注于眼前的现实利益,潜在的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被西方科技、西方哲学打垮的中华文明还能重新站立起来吗?在大家都想要以最小付出获得最高回报的商品经济下,中国还能圆修身进德之梦吗?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资讯 道教医学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