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知识宝典》(五):茅山派道经
栏目分类:玄门讲经 发布日期:2017-06-04 浏览次数:次
前文己言,陶弘景开创茅山宗。茅山宗在隋唐出现了元朗、司马承祯、吴筠等道教大师,他们撰作了一些重要的茅山派道经。
道德、天地、帝王统一于帝王
据唐礼部侍朗权德舆撰《宗玄先生文集序》说:吴筠,字贞节,华阴人,“初梁陶弘景以其道授升玄王君,王君授体玄潘君,潘君授冯君。自陶君至于先生,凡五代矣。” 吴筠著述甚多,有《玄纲论》及《神仙可学论》及 《形神可固论》、《心目论》等,均以老子之道为宗,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在《玄纲论·化时俗章第八》之中,他把“道德”与帝王联系起来:“遣德者天地之先,天地者万物之父,帝王者三才之主,然则道德天地帝王一也。”
道德天地帝王一也
这是典型的皇族宗教教义。而在《玄纲论·长生可贵章》之中,他将老庄之道与神仙学说密切相联:或问曰,“道之大旨,莫先乎老庄,老庄之言不尚仙道,而先生独贵乎仙者何也?”愚应之曰:“何谓其不尚乎?……。老子曰:‘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又曰:‘谷神不死’。庄子曰:‘千载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又曰:‘故我修身千二百岁,而形未尝衰。’又曰:‘乘云气,驭飞龙,以游四海之外。’又曰:‘人皆尽死,而我独存。’又曰:‘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斯则老庄之言长生不死神仙明矣,曷谓无乎。”
神仙学说阐发老庄之道的思想在唐代颇为流行
类似吴筠这样用神仙学说阐发老庄之道的思想,作为道教的基本教义,在唐代颇为盛行,对后世的道教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据《旧唐书·司马承祯传》记载,司马承祯,字子微,自号白云子,河内《南》温县人。少而好学,薄于为吏,遂为道士。师事潘师正,传其符录及辟谷、导引、服饵之本。师正特赏异之,谓曰:“我自晦隐居传正一之法,至妆四叶矣。”故司马承祯亦为茅山宗重要人物。武则天、唐容宗、唐玄宗皆礼敬之。司马承祯工于词章,与陈子昂、卢戎用、宋之间、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等为仙宗10友。卒后赐银青光禄大夫,号贞一先生。司马承祯撰有《天隐子》、《坐忘论》、《修真秘旨》、《修身养气诀》、《道体论》、《服气精义论》、《洞玄灵宝五岳名山朝仪经》、《上清天宫地府图经》、《太上升玄经》等10余种道教著作,其中对后世道教影响较大的是《坐忘论》和《天隐子》两种。
《坐忘论》中,论述“道”与“生”之关系,认为生道合一,乃为长生之根本。他说:“夫人之所贵者生也,生之所贵者道也。人之有道,如鱼之有水。”又说:“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不可相离,然后乃长久。”
“坐忘”列为与斋戒、安处、存思、神解并提的五渐之一
《天隐子》中,讲述道教修炼经过的“五渐”之门,将“坐忘”列为与斋戒、安处、存思、神解并提的五渐之一。《天隐子》论“坐忘”曰:
坐忘者,因存想而得也,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见其行,非坐之义乎?有见而不行其见,非忘之义乎?何谓不行?日心不动故。何谓不见?日形都氓。故天隐子瞑而不视,或者悟道,乃退曰:道果在我矣,我果何人哉?天隐子果何人哉?于是彼我两忘,了无所照。
这种坐忘合道的修持理论,成为后世道教修炼的准则。唐末五代出现的钟吕金丹道,其修持理论同司马承祯的坐忘学说有一定渊源关系。隋唐其他茅山宗大师也有不少道经著述。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