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文化 > 玄门讲经 >

从无而有、清静无为:张嗣成天师的道学世界
栏目分类:玄门讲经   发布日期:2017-06-08   浏览次数:

张嗣成,字次望,号太玄子,第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之长子,为天师道第三十九代天师。延祐三年(1316)奉元仁宗诏入京,次年被授太玄辅化体仁应道大真人,嗣天师位,“袭领江南道教,主领三山符箓如故”。泰定二年(1325)被封为“翊元玄德正一教主”,知集贤院道教事,后又数次入朝,累有加赐。在他去世后,明太祖仍封赠他为“太玄弘化明成崇道大真人”。

张嗣成天师:艺术成就与道学研究

据《世家》及《宗谱》等资料记载:张嗣成天师,三十八代广微天师国梁公长子,字次望,号太玄子,故后世多尊称为太玄天师,神情高远,端毅寡言。于书画无所不通,中国画史传记类著作《画史会要》称嗣成天师善草书,亦善画龙,画有庐山图,妙绝一时。由此可见张嗣成天师的艺术成就在中国书画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从无而有、清静无为:张嗣成天师的道学世界

《云龙图》:张嗣成天师的艺术成就

而在《道德经》研究领域,张嗣成认为,“为老君弟子而不知老君之道,犹终日饱食而不识五谷,终夜秉烛而不识火也”,所以他对《老子》十分重视,撰《道德真经章句训颂》以弘扬道教教义。该著完成于至治二年(1322),把有关《老子》的训释与赞颂结合起来,行文简洁流畅,内容蕴藉,在道教老学著作中别具一格。

该书另一重要特点,是引儒、释解老,有“三教合一”的倾向。如说:“论是经者,倘有得于无为之绪,则可以修身,可以齐家,可以安民,可以措天下于太平。”在这里,他把道家的“无为之治”,同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合而为一。又如,在释《道德经》之“道冲而用之”章时,他说:“一无何所窒,凡有悉归藏。触来勿与竟,事过心清凉,无处逃明月,世界大茫茫。悠然认得我,我即是虚皇。咦!可笑几年看影子,只今水镜一起忘。”这里中心思想是突出一个“忘”字,不仅要忘掉影子,而且连显现影子的“水”和“镜”也一起忘掉。这同禅宗祖师所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意境多么吻合。

而贯穿《道德真经章句训颂》全书的是张嗣成天师的宇宙观及治道观。

从无而有、清静无为:张嗣成天师的道学世界

张嗣成天师把有关《老子》的训释与赞颂结合起来

“从无而有”的宇宙观

张嗣成生活的时代,程朱理学已深入人心,成为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潮流。这种情况在嗣成天师的著作中也留下了明显的印记。

首先,他用理学家常用的两个范畴——“理”与“气”来训释老子的“道”。他说:“道何形象强名之,说得分明说又非。无有有无相造化,只于理气究真机。”这是说,“道”的奥秘是很难说得分明的,但如果从“理”与“气”来研究它,就可以抓住“真机”。他又说:“道者何?理与气耳。因于无者,理;著于有者,气。有此理,道所以名;有此气,道所以形。理常于无而神,故自然而性,气常于有而空,故自然而命,天地万物无能违者。”在这里,嗣成天师明确用“理”与“气”来释道。在他看来,“道”既是“无”,又是“有”。而“理”与“气”恰好分别具“无”与“有”的特性。理者,“因于无”;气者,“著于有”。因而,“道”即“理与气耳”。由于“道”是“理”,所以“常于无而神”,由于“道”是“气”,所以“常于有而空”。既“无而神”,又“有而空”,这就加重了“道”的神秘色彩。使作为宇宙本体的“道”具有“神”和“空”的特性。

其次,张氏认为理先于气。“道”既是“理”,又是“气”,似乎具有理气相依的属性。但是,“理”与“气”又不是平列的,它们有先后之分。他说:“惟无有室,惟空有神,惟神有气,惟气有精。空气相入,实有不物,静以揽之,妙变汩汩。咦!上药三品:神、气、精,从无而有自然成。世间万物皆如此,不信神仙浪得名。”在这里,他提出了“无”、“空”、“神”、“气”、“精”等概念的相互关系即:无中有空,空中有神,神中有气,气中有精。至此,似乎还看不出“无”(理)与“有”(气)孰先孰后的问题。但是,继续读下去,我们就看到一句画龙点睛的话: “从无而有自然成”。明确认为,宇宙万物的生成是遵循着“从无到有”的路线。“从无到有”,亦即从理而气,即先有理,后有气。肯定理在气先,这正是程朱理学的基本观点。朱熹说:“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答黄道夫》)将张氏之言同朱熹之语相参照,不难发现他们的思想是基本一致的。

清静无为的治国之道

在治国方面,张嗣成主张实行清静无为。他说:“垂衣裳而民自化者,治之正,舞干羽而苗自格者,兵之奇;取天下于无事者,存乎揖让;致天下于多事者,惟其自私。咦!万古万万古,君民同一机;欲存皆是事,静后便无为。正失为刑罚,奇流入诈欺。何人天地外,观月夜中时。”

从无而有、清静无为:张嗣成天师的道学世界

治国之道,清静无为

这里,张嗣成天师明确认为,要实现无为而治,关键在于统治者要去欲归静。他认为“欲存皆是事”,如果不去欲,必将导致天下多事。怎样去欲呢?他依据老子“损之又损”的原则,指出,“损之不已,人欲尽矣。天下之善,皆吾乐取。”做到了去欲,就可以实现“以有藏于无”,即寓有于无,以无生有。

他说:“民风有浑漓,政化有宽急,祸福非无端,人心自难必。汩汩千万变,如梦不可执。至人揽元气,保抱虫始蛰。以有藏于无,妙用常不失。”何谓“以有藏于无”?就是坚持道家的处柔守弱、知雄守难。他说:“自卑莫如海,天下之水趋之,自损莫如圣人,天下之民归之。水趋之,则有以尽地利,民归之,则有以得天时。故卑者尊之资,而损者益之基,是皆藏有于其无,亦孰知其所以为哉!”这里说得多明白,所谓“藏有于其无”,就是以“卑”作为“尊之资”,以“损”作为“益之基”,实质就是道家所讲的“无为而无不为”。用张嗣成天师的话说:“倘有得于无为之绪,则可以修身,可以齐家,可以安民,可以措天下于太平”。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资讯 道教医学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