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道教研究(四):政治斗争中之道教转向
栏目分类:玄门讲经 发布日期:2017-06-09 浏览次数:次
文/孙亦平
由于朝鲜王朝始终奉行以儒家为主导的文化政策,士人对道教的态度则是既有排斥也有利用。如,曾参加过昭格署斋醮祭祀的成倪(1439—1504)是朝鲜王朝著名的文学家,他写的《慵斋丛话》是朝鲜稗说文学的代表作品,其中就讲述了昭格署醮祭的情况。字里行间表达了对道教斋醮活动的排斥态度,因此,符箓派道教的传播也面临着各种阻力。
朝鲜王朝燕山君排佛抑儒,但允许昭格署醮祭。
燕山君(资料图 图源网络)
15世纪,朝鲜王朝内部逐渐形成两派政治势力,一派是占有大片土地、操纵政权的勋旧派,另一派是代表中小地主利益的士林派。士林派主张按儒家道德行事,希望用朱子学来重振国家纲纪,故不断以儒家道德为标准来揭露和谴责勋旧派大臣的卑劣行径。勋旧派大臣也不时地对士林派进行打击报复,在朝鲜王朝第十代君主燕山君(1494—1506在位)统治初期,两派矛盾日趋尖锐。燕山君二年(1496)下令把与士林派有牵连的人全部逐出宫廷,并诛杀3O多名相关者,史称“戊午史祸”。
燕山君的母亲尹氏因在后宫中的争风吃醋被陷害废为庶人而含冤赐死,这给他的童年生活蒙上了阴影,即位之后,燕山君不仅荒淫残暴,而且抱有一种反叛心理,他将佛教与儒学视为左道加以摒弃,但却允许在昭格署中举行道教醮祭活动。这样,在朝臣勋旧派与士林派两派政治斗争继续尖锐化的过程中,有关昭格署的废留问题也成为导致矛盾的焦点之一。1504年,这位燕山君为其生母报仇,对勋旧派与士林派大开杀戒,史称“甲子士祸”。
中宗时期,朝中党争激烈,昭格署存废问题成为斗争焦点。
中宗即位后将勋旧派和士林派人士一同任用起来,两派在宫廷中的斗争又继续展开,是否“革罢昭格署”仍然是矛盾的焦点之一。朝廷中的儒臣因尊孔孟朱子而提出“请罢昭格署”要求,其理由如下:第一,昭格署祀玉皇上帝而以朝鲜祀天之礼为非礼。第二,昭格署道士的所作所为不符合儒家思想。第三,信道误国。中宗十一年(1516)六月二十一日,赵光祖与一批儒士强烈要求中宗废除昭格署。他们特别提出唐玄宗、宋徽宗、宋钦宗信道误国的事例来提醒中宗注意,只有依据儒家忠孝伦理才能养成国家的美风良俗,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朝鲜中宗(资料图 图源网络)
参赞官金安老(14811537)明确要求废除道教。但中宗却认为昭格署是老祖宗设立的,不能轻易废除。中宗十三年(1518),司县府与司谏院也联合上疏要求废除昭格署。迫于各种压力与威胁,中宗只好同意废除昭格署,进而又同意承政院要求革罢忠清道太一殿的要求。中宗十七年(1522)借口母后之命,又恢复了昭格署的活动,下令依照前例举行祭祀三清星辰的活动。
围绕着昭格署的存废问题,中宗朝的儒士与王室之间反复争论,形成的鲜明对立为1519年发生的“士林之祸”埋下了种子。士林之祸之后,勋旧派势力迅速膨胀。中宗为压制勋旧派大臣,再次录用士林派。经过反复的争斗,士林派的力量空前强大,不仅掌握了中央政权,在地方上的书院士林派也逐步成为实权派。从昭格署的存废可见,道教在朝鲜半岛的传播,既与道教本身的特点有关,也与当地人依什么文化标准来对道教进行解读与选择密切相连。
正祖时期废除道教学科,朝鲜道教由盛转衰。
此后的200年间,朝廷中的“党争”继续激化,国家形势日趋错综复杂,朝臣人人自危,主张自然无为、柔弱守雌、明哲保身的老庄道家思想受到一些儒士的喜爱。他们一方面出于对道家经典的兴趣,撰写了一些以儒解道的新著;另一方面,又借鉴老庄学来诠释朱子学,使朱子性理学表现出浓厚的道家哲学的思辨色彩。
朝鲜正祖(资料图 图源网络)
昭格署废除后,道教斋醮科仪在官方祭祀活动中逐渐减少,道教在朝鲜半岛的发展由盛而衰。虽然宣宗三十二年(1599)还下令在汉城建两所关王庙,地方上建四所关王庙,期望“武圣”关帝能够护佑朝鲜平安,但第二年又下令禁止使用老庄术语。
17世纪以后,随着西方文化之东渐,东亚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之变化,道教在朝鲜半岛也由盛而衰。英祖二十年(1744)禁止祭巫觋和淫祀。正祖九年(1785)废除道学科。尽管道教在朝鲜传播千余年,其长生成仙信仰、斋醮仪式和修炼道术,无论在民间,还是在上层社会,都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但由于道教在朝鲜半岛没有形成固定的教团组织,因此一旦不为统治者重视,很快就融人到民间信仰或新兴宗教之中了。
(本文由腾讯道学根据《朝鲜王朝的皇家道观昭格署考论》一文整理、节选发布,作者孙亦平,选自《世界宗教文化》期刊,2014年第3期。)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