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道看看《金刚经》 学佛看看《道德经》
栏目分类:玄门讲经 发布日期:2017-06-11 浏览次数:次
一部是佛门宝典,大乘般若部的了义经《金刚经》,一部是道家镇山宏篇《道德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有举足轻重的分量。末学不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看作是古印度文化的一部分,而是将之视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分。一者是佛教在今天的印度已经几近灭绝,二者是大乘佛教在中华大地两千多年的流传过程中已经融合进民族的血液、文化传承中了,没有办法再分析出来了。道家文化是土生土长的,虽然老子也不一定知道自己被后人封为了道家的“祖师爷”就像孔子不知道自己会被后世皇帝封为“素王”“圣人”、儒家创始人一样。
其实,这两部经典虽然大家的释义讲解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了,但是很容易站在佛门角度讲解《金刚经》,站在道家立场释义《道德经》,而要是没有立场只是站在学者的角度打算剖析这两部经典就会误人误己的。因为两部宝典都涉及到信仰的问题,没有信仰佛教或者是道教的人单从研究文化的角度出发,不是落在妄想通过考据发现真实意思的狭隘范围里打转转就会因执著于文字表象而不得要领。
《金刚经》有一个生活版的,就是六祖慧能大师用自己亲身感受所言说传世的《法宝坛经》。其间的因缘很是殊胜,六祖慧能大师最初是因为送柴火到了客栈,临走时听到有客人诵持《金刚经》有所解悟而萌发的出家念头。在五祖弘忍大师夜授大法时,也是用袈裟遮住灯光讲解的《金刚经》,当讲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六祖登时彻悟并不由自主地说了五个何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来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本不生灭”。其实,《金刚经》还有一个简版的,那就是《心经》。有些人想找到《金刚经》的要旨,说是“四句偈”或者是“离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抑或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都有,但是反倒都不如法。
《道德经》有称作《老子》的,也有根据考古发现称作《德道经》的,说是本来就是德篇在前而道篇在后,所以应该恢复本来的样子。这部经文很是绕口,好比大家都能念出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玄之又玄,众眇之门”一样。这部经文总是相对立名,说善不离恶,说动不离静,说有不离无,说强不离弱,这一点暗合《坛经》付嘱品的“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菩提场,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
不论诵持《金刚经》还是《道德经》,都会觉得二者是相通的。《金刚经》对于什么是“佛法”是这样子解释的“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而且这种佛法具有“若有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那么,这不就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的意旨么?修习佛法的人大都知道《佛说法灭尽经》的,其中对于佛法的传承流布做了这样的阶段性划分:正法——像法——末法——法灭,而在《道德经》中关于道德仁义也是这样描绘的“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同样的描述。
尤其在末法时节,佛陀甚至预言了魔子魔孙为了破坏佛法就出家穿起了海青而讲经说法,他们真正是“打着红旗反红旗、打左灯向右转”的先辈,所以只能讲一些掺了水的相似法,就像三聚氰胺奶粉。对于佛法的修习者来说,也有大乘根性和小乘根性的区别,同样是《金刚经》有些人就不能学习,是因为“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诵读、为人解说”,同样,对于大道也有“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的区别。佛门讲求“无我”真谛,道教宣讲“无为”妙义。“无我”是建立在“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的基础之上,而《道德经》所说的“无为”是因为“为学者曰益,闻道者曰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则无以为也”的道理,何其乃尔?!
真正能够做到或者说证取“无我”境界的佛门弟子,换用六祖慧能大师的话说就是“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等五个何期了,而要是能够修炼到“无为”境界的道教弟子,也就是能“无为而无不所为”。一者是究竟涅槃、不生不灭,一者是与道同化、返璞归真。其实,若是能够抛开门户之见,《道德经》即是《金刚经》,《金刚经》即是《道德经》,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本文由腾讯道学根据《与》一文整理发布,选自老子微言微信公众号。)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