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中蕴含的中国精神
栏目分类:玄门讲经 发布日期:2017-06-15 浏览次数:次
文/涂立贤
鲁迅先生在《学界三魂》中指出:“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了,中国才有真进步。”民魂就是中国精神!
什么是中国精神(资料图 图源网络)
那么什么是中国精神?
中国当代历史学家、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张岂之先生用十二个词语来概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中国精神:“我觉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在,积淀这个词很重要,也很好,积淀在12个理念上:
自强不息,道法自然、天人和谐、居安思危、诚实守信、厚德载物、以民为本、仁者爱人、尊师重道、和而不同、日新月异、天下大同。”
儒道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岂之先生所列出的12个理念,基本包含了中国传统儒家、道家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并非一家独大,而是儒、释、道三足鼎立。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形成了儒、墨、道、法等九流十家相互争鸣的繁荣景象,然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中国思想界进入了沉寂阶段。汉刘邦立国,有鉴于秦法严苛以致灭亡,且长期战争使得社会民生凋敝,百废待兴,遂采用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治理国家,给老百姓时间与自由休养生息。经过三代经营,社会得到了恢复,百姓安乐,经济繁荣,汉武帝雄才大略,不满足于汉初保守的治国方针,遂放弃了道家的治国理念,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将儒学立为官学。
从此之后的两千年专制统治,儒学官方意识形态,一直居于思想界的主流。而道家虽然不再作为主要的治国思想,但并没有完全被统治者放弃,而是朝着两个方向转化,一是从黄老学一变而为黄老道,由治国思想向养生思想转化,最终在东汉末形成了道教。一是作为儒学的补充,成为中国政治思想的暗流。当国家兴盛,统治者多采取儒学治国,当建国之初,社会亟需恢复时,则采用道家的思想。因此虽然儒学长期居于官方正统意识形态的地位,但是道家作为中国思想的暗流,也一直传承不息。儒道思想共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吸收道家优秀思想
道家文化的创始人为老子,活动于春秋末期,代表作为《道德经》,亦名《老子》;《老子》一书只有区区五千字,却蕴含了哲学、政治、军事、管理、经济、人生等等多方面的哲学,内容丰富,影响深远。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世界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被称为“东方圣经”。
称为“东方圣经”的《道德经》(资料图 图源网络)
《老子》思想流传至今,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我们必然要摆正态度,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对于其中的不合理或不合时的部分要予以改正或抛弃,发扬其中的优秀思想,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筑中国梦服务。
《老子》思想助于建设和谐社会
习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的讲话中引用老子的思想,早在习总书记任浙江省省委书记时,已经开始较多地引用老子的思想,例如:“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第64章》,2004年1月13日引用);“上善若水(《第8章》,2007年1月17日引用),“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第49章》,2007年2月5日引用)。任总书记之后,习总书记仍然注意吸取《老子》中的治国思想。2013年3月19日,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他再次引用老子的“治大国如烹小鲜”(第60章)这一名句。
习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对《老子》、《庄子》的引用主要侧重于治国思想方面。确实,《老子》、《庄子》蕴含有丰富的治国思想,对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概而言之,有以下几点:
一、无为而治的思想。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标志性思想,《老子》书中对无为而治的理论与实践、作用都有论述。《老子》第25章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要效法大地,地要效法天,天要效法大道,也就是说道是天、地、人的最高准则,那么道的本性是什么呢?“道法自然”,就是说道本身就是自然而然的,道以自然为其本性。《老子》此处是告诫统治者要效法自然之道,不要过多地干预人民,如果过多干预,只会收到相反的效果。《老子》第57章曰:“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就是说上位者忌讳越多,老百姓越穷困;民间利器越多,国家就越混乱;人们发明的奇巧之物越多,邪恶的事情就越多;法令越严密,盗贼就越多。
无为而治思想(资料图 图源网络)
因此,统治者自然要采取无为而治的思想。上无为则百姓自然化育,上好静则人民自然走上正道,上不扰民则民自然富足,上无欲则民自然朴实。《老子》无为思想的具体措施要求统治者不扰民,不过多地干预社会的自然发展,这和中国政府职能转变,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时采取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是相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
二、天人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
《老子》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老子》中以“道”作为万事万物共有的属性、天地万物的根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42章)“道”是独一无二的,由“道”产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互作用产生千差万别的天地万物。在这个由“道”产生的宇宙系统中,“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第25章)即天、地、人同是这个宇宙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同为四大之一,它们是平等的。欲要共存在这一宇宙体系中,当应相互扶持,和谐共处。如果我们违反了万物生长的规律,妄作主张就会招致祸殃,这就是老子所言:“不知常,妄作凶。”(第16章)
天人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资料图 图源网络)
《老子》中对将招致的祸殃也做了详细地描述:“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第39章)如果不遵守规律,天不能保持清明,恐怕会崩裂;大地不得安宁,恐怕会震溃;人不能保持灵性,恐怕会消失;河谷不能保持充盈,恐怕会枯竭;万物不能生长,恐怕会灭绝;侯王不能保持清净,恐怕会颠覆。若不能遵守自然规律,即老子所言之道,天、地、人恐怕都会招致祸殃。“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第34章) 大道无处不在,万物依赖其而生存,但是它并不居功,任万物按其本性发展。大道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让万物按其本性发展,尊重事物的内在本性和发展规律,这也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人类不应该拥有聪慧的头脑,却干出揠苗助长的蠢事。所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2章)
三、以民为本的仁民爱物思想。
老子生活在战火纷乱的春秋战国时代,统治者穷兵黩武,各逞私欲,老百姓流离失所,朝不保夕。老子有见于此,对战争和统治者的各种作为进行了批判。《老子》第31章言:“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武器是不祥之物,有道君子不应该使用它,即使不得已用了,战胜了敌人,也不应该存在高兴的情绪,因为胜利是以生命为代价的,因此打了胜仗要用丧礼的仪式去处理。
国以民为本(资料图 图源网络)
对于统治者的残暴和穷奢极欲,《老子》第77章一针见血地揭露曰:“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 唯有道者。”夺民之财,争民之利是有违天道的,统治者应该爱护百姓,让利于民,而不是抢劫老百姓本就不多的财物来满足自己不必要的私欲。《老子》中的仁民爱物思想和我们政府提倡的以人为本思想不谋而合。
《老子》中还有很丰富的修身理国思想,我们要珍惜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认真、客观地对待,去粗取精,汲取其中合理的部分,使其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服务。正如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总书记具体指出的“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腾讯道学独家稿件,作者涂立贤,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