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文化 > 玄门讲经 >

道教思想的核心价值 一切在“清”
栏目分类:玄门讲经   发布日期:2017-06-16   浏览次数:

文/晓立

清,作为一个中国历史中的传统的文化气质,影响到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宗教、艺术、士人心态。当然,这种观念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得以丰富,这既对哲学及宗教产生了影响,同时也成为道教教义中区别佛教的重要特色。在“清”观念的影响下,其他思想也在融入道教。这直接影响着道教神学、戒律、宗教实践的方方面面,“清”成为道教思想中最为重要的核心价值。

道教思想的核心价值 一切在“清”

清静自然(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一、道教神格中的“清”

“太清”用以指“天”

在《抱朴子》中,“清”字常与“太”字连用,以“太清”指代天。清字最早使用是用来表示水或者天洁净无瑕的状态。以“太清”指天,早已有之。《鹖冠子·度万》:“唯圣人能正其音,调其声,故其德上及太清,下及太宁,中及万灵。”陆佃注:“太清,天也。”

《楚辞·刘向·九叹·远游》:“譬若王侨之乘云兮,载赤霄而凌太清。” 王逸注:“上凌太清,游天庭也。”《庄子·天运》:“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太清。”成玄英疏:“太清,天道也。”《淮南子·精神训》:“抱其太清之本而无所容与,而物无能营。”由此可见,道家思想中有以“太清”指天的传统。那么在道教中,清也往往是天的代指。

道教思想的核心价值 一切在“清”

清者自然(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三清仙境:道教修行者的最高信仰境界

根据黄海德的研究,三清名称的最早出现,应该是在东晋末年的《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他还认为道教信徒长期将三清仙境视作“常乐净土”或“常乐境界”,《云笈七签》引《妙林经》说,“若有修善,当得往生三清妙土”。“三清仙境”遂成为早期道教修行者修道往生的最高信仰境界。道教三清信仰的第一个阶段,就是对三清仙境的信仰。三清信仰的第二个阶段才是对“三宝神君”的信仰。

在《抱朴子》中,也将天用太清来指代,应该是与葛洪的道教信仰相符合。《云笈七签》卷三:“其三清境者,玉清、上清、太清是也。亦名三天,其三天者,清微天、禹馀天、大赤天是也……灵宝君治在上清境 ,即禹馀天也。”

道教思想的核心价值 一切在“清”

三位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资料图 图源网络)

《真灵位业图》排列神仙序位的七个层次

以今所见,“三清”作为神格的名称最早始见于南梁陶弘景所撰的《真灵位业图》。该书排列神仙序位,分为七个层次,每一层设一个中位。上第一中位,上合虚皇道君,应号元始天尊。第二中位,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为万道之主)。第三中位,太极金阀帝君,姓李(壬辰下教太平主)。第四中位,太清太上老君(为太清道主,下临万民)。其中较为明显地提出了上清太清的名称,但“三清”之名位次序尚未确定,并且第三位为“金阀帝君”,太上老君却居于第四中位。以后“三清”神名逐渐流变发展,至唐代才成为定说。《道藏·太平部·三洞珠囊》卷七引《老君圣迹》云:“此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灵宝天尊)位,在三十四天之上也。太清境太极目,即太上老君位,在三十三之上也。”于是“三清”遂成为道教的最高神。

道教为何用“三清”指称三位尊神

道教中用三清来指代最高的三位神仙,应该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在以前的典籍中,清字用以形容天,而天是道教信仰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神灵都居住在天上,而神灵是有等级的,所以不同的天还有不同的层次。所以用来指代天的清,进一步就成为指代神灵的词汇。另一个是因为清还与道教信仰中的道有一定的关联,毕竟在《老子》中以强调:“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八章》)。老子用水来比喻道,似乎水的清特质也应该是道的特质体现。

三清与三尊、三洞

于是,“清”便成为道教神格思想中的重要内涵,它成为道教最高本体和最高神的代称。南宋金允中在探讨与总结以上三清、三宝、三洞之间的关系后,认为:“三尊之号在经中只称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其别号则曰天宝君、灵宝君、神宝君;以三境之名而称之则曰玉清、上清、太清;以三洞之书而名之则曰洞真、洞玄、洞神。”三清与三尊、三洞构成了道教信仰与经典划分体系。

二、清规戒律中的“清”

清:道教戒律的重要要求

既然道教中信仰的主题与“清”字有关,那么道教戒律中肯定也强调“清”。最早,道教是没有正式的戒律。道教戒律可以追溯到中国传统信仰中斋戒。斋戒是指人在祭祀之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斋是取“齐”的意义),不与妻妾同房,减少娱乐活动(戒是戒除欲望),表示诚心致敬,称为“斋戒”。

《论语》谓:“斋必变食,居必迁坐。”其实斋戒的主要目的就是使自己肉体和精神上保持清净,以能够接近神。朱越利认为:“原始道教已有戒律。初期有些戒律和斋合在一起。所谓节食斋、心斋,要求祭祀必恭敬清洁,要求去欲除秽,实际上就包含着戒。”所以,清便是道教戒律中的重要要求。清在道教戒律中,应该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指身体活动,饮食活动上的清。另外一个是指心神上的清静。

道教思想的核心价值 一切在“清”

清者自律(资料图 图源网络)

清静:《道德经》的重要概念

目前,学者一般以“道德尊经想尔戒”为道教最早的正式戒律。其戒文源出于《老子道德经想尔注》,分上中下三品,共九条。上品戒文是:“行无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动”。中品戒文是:“行无名;行清静;行诸善”。下品戒文是:“行无欲;行知止足;行推让”。在这部最早的道教戒律中,就有行清静一条。而清静这一条,也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体现出了老子的哲学诉求。

《老君说百八十戒》中有关“清”的戒律

在《老君说百八十戒》中,关于清的戒律那就更多了,但大都是关于身体活动上的清洁。“第二戒者,不得淫他妇女。第十戒者,不得食大蒜及五辛。第二十四戒者,不得饮酒食肉。第一百十六戒者,不得便溺生草上及人所食之水。第一百十七戒者,不得与寡妇亲。第一百四十二戒者,当念清俭法,慕清贤鹿食牛饮。第一百七十二戒者,人为己杀乌兽鱼等,皆不得食。第一百七十三戒者,见杀不食。第一百七十四戒者,见膻不食。”而再往后发展,道教戒律不断充实,但是这些保持自身清净的戒律,却一直保持并且更加严密。

葛洪说“清省”

葛洪在他的著作《抱朴子》中,批评李家道“未纯为清省”。言曰:“又诸妖道百余种,皆煞生血食,独有李家道无为为小差。然虽不屠宰,每供福食,无有限剂,市买所具,务于丰泰。精鲜之物不得不买,或数十人厨,费亦多矣,复未纯为清省也,亦皆宜在禁绝之列。”由此可知“清省”在葛洪看来,是道教饮食戒律的重要部分,即使李家道已经不像其他诸妖道那样血食祭祀,但是李家道福食过于丰富浪费,还是违背了道教清省的戒律。

道教思想的核心价值 一切在“清”

葛洪(资料图 图源网络)

葛洪站在自身士族道教的立场上来批判李家道的未为清省,一方面是为了维持道教戒律中福食清省的规定,一方面也是为了凸显其葛氏道的“道流”的正统性与奉戒的严肃性。由此可见六朝士族道教对民间俗道的排斥和打压,“清省”之清也正体现了六朝士族道教的精神特质。

道教戒律中一直强调要保持心神上的清静,只有依靠保持心神清静,才能够真正的达到戒定慧,从而获得真正的开悟,进而性命双修,实现真正的解脱和超越。清静的戒律要求便往往与道教的某些修炼理念联系到了一起。

三、清静的修炼理念

思想根源:天人合一观念

道教的修炼方法的根本学理就是中国传统思维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或者用张广保在《唐宋内丹道教》中所说的“人体小宇宙理论”。“而中医、内丹术的人体小宇宙理论认为,从宇宙观方面看,人体是整体宇宙的缩影,包藏着宇宙的全部信息……在渺小的人与无限的宇宙之间,存在着息息相通的全息关系。道家、道教将这一思想进一步演绎成两种层次的思想;其一在各种不同的事物之间存在着互相的全息映现。其二作为宇宙构成部分的各种具体物质形式与宇宙的终极实体即道体是全息的。”那么,作为天的特质——清,就成为了道教修炼过程中模拟天道运行所要达到的一个目标。

道教思想的核心价值 一切在“清”

天人合一(资料图 图源网络)

《清静经》:“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

六朝道教灵宝派、上清派都否定民间道教的斋醮仪式和传统道教中的一些房中术的内容,其理由就是这些斋醮仪式和房中术,是浊的方式和方法,与道教的“清”的主题不符。而最能反映道教强调清静修炼方法的,则是《太上老君说清静经》。

道教思想的核心价值 一切在“清”

《清静经》(资料图 图源网络)

《清静经》仅四百零一字。篇幅虽短,内容却很丰富,是道教修炼术重要资料之一。它首先阐释无形、无情、无名的大道,具有生育天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的功能;而道有清、浊、动、静,“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因此,“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接着说明,人神要常清静,必须遣欲澄心,去掉一切贪求、妄想与烦恼,实现“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的常寂真静境界。“三者既悟,唯见于空”的说法应当是来源于佛教思想。最后指出,“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

《清静经》是教人遣欲入静的修炼要领,是道门日常讽诵修持的重要功课之一。虽然现代很多学者认为,《清静经》应该出于初唐时期,理由为其内容有重玄学的思想在内,且有佛教思想的因素。但是我认为,《清静经》上接六朝贵清思想,是六朝道教“清”的观念的集中体现,它的思想根源是老庄道教“虚静”思想,同时还容纳了玄学的哲学创造及其佛教空论。它的出现,是六朝时期儒释道三教互相影响的结果。

道教思想的核心价值 一切在“清”

(腾讯道学独家稿件,作者晓立,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资讯 道教医学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