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夫人魏华存[三国南北朝]
道教人物2017-06-25
在中国道教史上,女姓出家入道并名垂青史的首推魏晋之际的魏华存。 魏华存长期生活在洛阳,耳濡目染天师道的传道经典和方式,以及在洛阳流传的养炼经典,诸如《太平经》和《周易参同契》等。后决然归依道教,并开创上清派。 魏夫人,名华存,字贤安,兖州任城(今山东)人,西晋司徒魏舒之女。 魏夫人生长在一个不寻常的仕宦之家。其父魏舒,字阳元少年时成为孤儿,寄养在姓宁的外婆家。四十余岁时,郡守派员访察孝亷,魏舒被推举到朝廷,对策合格,后…
-
道教科仪的整理者——陆修静[三国南北朝]
道教人物2017-06-25
陆修静(406~477)为南朝宋著名道士,早期道教的重要建设者。字元德,吴兴东迁(今浙江吴兴东)人。三国吴丞相陆凯之后裔。少宗儒学,博通坟籍,旁究象纬。又性喜道术,精研玉书。及长,好方外游,遗弃妻子,入山修道。初隐云梦,继栖仙都。为搜求道书,寻访仙踪,乃遍游名山,声名远播。宋元嘉(424~453)末,陆修静市药至京师,宋文帝刘义隆钦其道风,召入内宫,讲理说法。时太后王氏雅信黄老,降母后之尊,执门徒之礼。后因避太初之乱南游。于大…
-
冲应孚佑真君葛玄[三国南北朝]
道教人物2017-06-25
葛玄(164~244)为三国吴人,葛洪从祖。字孝先。人称太极葛仙翁。本琅琊人,后迁丹阳句容。高祖庐为汉骠骑大将军,封下邳侯,祖矩仕汉为黄门侍郎,父德儒历大鸿胪登尚书,素奉道法。故葛玄出身宦族名门。自幼好学,博览五经,十五六岁名震江左。性喜老、庄之说,不愿仕进。后入天台赤城山修炼,遇左元放得受《白虎七变经》《太清九鼎金液丹经》《三元真一妙经》等,后遨游山川,周旋于括苍、南岳、罗浮诸山。后汉室倾覆,三国战乱,于是删集《灵宝经…
-
醉仙——谭峭[隋唐五代]
道教人物2017-06-24
道教发展到唐末五代十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动乱,道士和广大人民 苦不堪言,向往过上太平安定生活。明智的道教学者,顺天应人,通过个人修道和撰述著作 ,来表达这一包括道士在内的广大民众的愿望。醉仙谭峭及其《化书》,就是这个时期的代 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一 嵩山修道 青城隐身 谭峭,字景升,泉州(今福建) 人,其父谭洙,唐国子司业,乐善好施接济贫人,在地方上颇有名声。 谭峭,自幼聪 明好学,经史子集,典章故事,莫不博览,小小的年纪却博…
-
道门论辩家——李筌[隋唐五代]
道教人物2017-06-24
在盛唐道士中,以独特的入世观点著书立说,警戒世人的只有李筌 一人而己。李筌由仕入道,坎坷异常,体世深刻,洞察时事,思辩敏锐,著书立说,立意新 ,措辞奇,尤其是以人定胜天的天道观著称于世,下开中唐柳宗元、刘禹锡天论观的先河, 在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上有其重要的贡献。 一 嵩山岩洞得《阴符》 骊山老母说玄义 李筌,号达观子,陇西(今甘肃)人,大约生活于唐玄宗,肃宗时代。曾任荆南节度 判官、邓州刺史,后入为郎中。 李筌后居中岳少室山…
-
宗玄先生——吴筠[隋唐五代]
道教人物2017-06-24
中国道教发展到唐代,外丹学说己达到顶峰,社会上不少文人写诗 著文,颂赞外丹,可是外丹的副作用己露端倪,自太宗以后,服丹而死的不断出现。司马承 祯、吴筠面对外丹现实,大力倡导仙道内丹学说,批驳外丹之弊,开道教炼养长生内丹派的 先河。 一 嵩山天台修真 玄宗殷勤问道 吴筠,字贞节,华州华阴(今陕西) 人,年少时即通经史,尤其善于文辞,参加进士试,没被录?F湫郧楦呓啵凰媪魉住J?五岁时,有志于道教,和同爱道术的人一起隐居于南阳…
-
玄静先生——李含光[隋唐五代]
道教人物2017-06-24
道教茅山上清派自晋南岳夫人魏华存降传扬羲以来,己数百年之久 ,到唐代,其传人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多次被皇帝召见,远离茅山,致使经法传授断 缺,散落无遗。李含光乞请离京,返归茅山祖居,搜集经法,重振道业,使上清派圣地又光 耀于世,后又有传人。 李含光,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其二十一代祖李弘,曾 任江夏太守,为避王莽之乱,徙居晋陵(广陵),于是成为广陵人。本姓弘,为避讳唐高宗 太子李弘,改姓李。家世尊儒。其父李孝威、…
-
贞一先生——司马承祯[隋唐五代]
道教人物2017-06-24
唐代道教的修仙方法,有内外丹二种,多数主外丹,有的内外兼修 ,司马承祯所承袭的上清派,是存想、符箓和金丹并重,但司马承祯却重视,服气、养神的 内丹说,其大成主要为坐忘论一书,坐忘为合道重要契机, 显示了唐代道教修炼的转变,下开五代、北宋内丹先河,对宋明理学产生过重要影响。 一 嵩山生仙道 声名震朝廷 司马承祯,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洛 州温(今河南温县)人。晋彭城王司马权之后。其祖父司马晟,任隋朝亲侍大都督;其父仁 …
-
体玄先生——潘师正[隋唐五代]
道教人物2017-06-24
中岳嵩山,钟灵神秀。前有新天师教主寇谦之,驻足嵩山三十年,开一代教风,成为国师,使新天师道传遍北方。无独有 偶,后有第十一代茅山宗宗主潘师正。驻足嵩岳五十年,扇茅山宗风,遂使之传遍天下;皇帝皇后,驾临嵩山,询道问教,几 与国师无异。 寇谦之和潘师正的结局,却大不相同:寇谦之死后,其新天师道,不久即销声匿迹;而潘师正死后,继 而有人,且能发扬光大,永传不衰。值得后人深思。 一 拜名师 隋宫玄坛 潘师正,字子真,赵州赞皇(今河 …
-
茅山法主 王远知[隋唐五代]
道教人物2017-06-24
在中国道教史上,道教能久传不衰的,多系道士与上层社会有联系,尤其是与朝廷,上至皇帝下至朝臣的关系密切。王远知受重于隋炀帝,又受重于唐高祖和唐太宗,使偏传江南的茅山宗,盛传中原,经久不衰落,王远知开其先,潘师正、司马承祯踵其后,尊道貴德,名垂史册,可使后人借鉴。 一 从名师隐茅山 闻名陈朝 王远知,又名远智,字广德,祖籍王郎王邪临沂,后迁扬州,遂为扬州人。其父昙选,南朝陈时的车骑将军扬州刺史。其外祖济阳丁超,南朝梁时的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