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论“腹”及“守中”
栏目分类:丹道修炼 发布日期:2017-05-15 浏览次数:次
古代练气功,除了“塞兑闭户”、收视返听之外,还必须意守腹部, 即意守丹田。这是因为气随意到,让真气在丹田积聚起来,充实腹部,然后才能发动气机, 运行全身经络。《老子》书中在腹部与练功问题上确实留下一些耐人寻味的蛛丝马迹。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十二章)
这里所说的“为腹”,《老子河上公章句》认为与练功养气有关。它的具体解释是:“守五性,去六情,节志气,养神明。” 何谓六情? 《韩诗外传》: “ 人有六情,目欲视好色,耳欲听宫商,鼻欲嗅芳香,口欲嗜甘旨,其身体四肢欲安而不作,衣欲被文绣而轻暖。”可见“去六情”,意即“ 塞兑闭户”,摈弃感官对外物的追逐,而“节志气,养神明”,讲的无非也就是练功养气的内容。
心欲求静,必先制眼。
“为腹不为目”,在气功锻炼中,腹与目确是彼此相反的极,必须“去彼取此”,否赃练功诚难见效。《黄庭经》:“机发于目”。明代张介宾的《医易义》说:“机触于目,棒应于心。”他的《类经》引宋人张伯端之言说:“眼者神游之宅,神游于眼而役于心。心欲求静,必先制眼,抑之于眼,使归于心,则心静而神亦静矣。”这都是对“不为目”的极好注解。但“塞兑闭户”仅仅是第一步, 接下去还应该意守腹部丹田。《胎息经》: “气从有胎中息。”幻真注道:“修道者常伏其气于脐下,守其神于身内。”汉代荀悦的《申鉴·俗嫌》说:“邻跻二寸谓之关,道家常致气于关,是为要术”,就是说的这个“为腹”的道理。
老子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若守中。(五章) 天地象个大风箱, 空虚而不会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那么,腹部不也象个风箱,越鼓动真气越充盛吗? 这样联系,似乎有点牵强附会,然而老子的下文却意味深长:“多言数穷,不若守中。”
“多言数穷”,多说话大抵是伤精神的。“不如守中”,“中”字是什么意思? 儒家提倡中庸之道,老子是不讲中庸之道的。所谓“守中”,笔者以为,中者,腹部也,跻下边,丹田也,而“守中”是指意守脐下腹部丹田。古医书《东医宝鉴》指出:“脐者,齐也。言其上下齐,身之半,正谓之跻中也。”从上下左右看, 腹部皆是人体之中。
腹部皆是人体之中
《庄子. 养生主篇》有一段相关的议论:“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通过“缘督”,就可以全生尽年,讲的也是养生之道。清代思想家王夫之认为,“缘督”就是指养气的方法。他说:“身前之中脉曰任,身后之中脉曰督。督者居静,而不倚于左右,有脉之位而无形质也。缘督者,以清微纤妙之气循虚而行,止于所不可行,而行自顺以适得其中。”( 《庄子解》) “缘督”也是意守腹部丹田。
如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守中”、“缘督”与气功养生之间的联系。两千多年前的《老子》一书,语言简洁,含义隐晦,然而拨云驱雾,还能见到它的整个面目。老子说“营魄抱一 ,能无离乎”,意即精神意识不要离开身体,应该使二者合一。那么,究竟意守何处呢? “不如守中”,就是身体之中脐下腹部丹田的地方。
本文由腾讯道学根据《道家老子和古代气功》一文整理发布,作者张荣明,选自《体育文化导刊》期刊,1986年第3期。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