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文化 > 丹道修炼 >

还把太极拳仅仅当作技击? 那样你就out了
栏目分类:丹道修炼   发布日期:2017-05-15   浏览次数:

我多年坚持习练武当内家拳,特别是武当太极拳,受益良多,体味丰实。今不揣浅陋,形成短文,恳请专家指正。

一、太极拳的健身意义

太极拳,作为一种拳术,最早的时候只是为了更有效地打击敌人,为了怎样才能更简捷、省力、有效地克敌制胜,才在道家“无为而至”指导思想的启发下创造出来的,那时只有技击意义,其健身价值是在用太极拳练习技击的过程中被发现的。张三丰主张“愿天下英雄豪杰延年益寿,不图技击之末尔”,讲究武道同修,经过逐步演变,二者相辅相成,很多传人发现并印证了在健身养生的过程中,附带产生了高深的技击防卫功夫,成为无心插柳之举。在松静的状态下让气血自然流动,让身体自动调节阴阳平衡,从而起到健身的作用。

中医说:“滞则不通,不通则痛。”而太极拳基于其独特的天人合一、以自然为神韵等思想为指导,练功时全身放松、透空,适宜气血流动;思想集中,使神、形、气相合,可以缓解大脑疲劳;动作徐缓,如行云流水,既活动了筋骨,又不会疲劳,通过这种有氧运动,从而达到健身的目的。道家讲的返璞归真、返本还原、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理念,应该时刻贯穿于太极拳运动之中。基于太极拳爱好者对太极拳的认识,学练太极拳应注重内在的理解和修炼,而不应以学会多少种拳术套路为目的。学练任何一家的架子,一套足矣。如果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学习新套路上,只会白白浪费了自己的大好时光,毫无用处。

太极拳四大功能

延年益寿,健身作用。(资料图 图源网络)

根据近年来生理学的发展,特别是许多生理学家对中枢神经的研究,使我们更进一步地认识广中枢神经系统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我们知道,神经系统,尤其是它的高级部分,是调节与支配所有系统与器官活动的枢纽。人类依靠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条件反射),以适应于外界环境并改造外界环境。人依靠神经系统的活动,使体内各个系统与器官的机能活动按照需要统一起来。因此,任何一种锻炼方法,如果能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对全身来说就有很好的保健意义。

太极拳的优越之点就在于此。习练太极拳,要求“心静”,注意力集中,并旦讲究“用意”,这些都对大脑活动有着良好的训练作用。此外,从动作上来讲也是如此。习练太极拳时,动作需要“完整一气”,由眼神到上肢、躯干、下肢,上下照顾毫不散乱,前后连贯,绵绵不断。同时,由于动作的某些部分比较复杂,需要有良好的支配能力和平衡能力。因此,需要大脑在紧张的活动下完成,这也间接地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着训练的作用,从而提高了中枢神经系统的紧张度,活跃了其他系统与器官的机能活动,加强了大脑方面的调节作用。

打太极拳,很多动作和姿势都要求气往下沉。即所谓“气沉丹田”。这是一种横膈式呼吸,它在医疗与保健上都有作用。胳肌与腹肌的收缩与舒张,使腹压不断改变。腹压增高,腹腔的静脉受到压力的作用,把血液输入右心房;相反,当腹压减低时,血液则向腹腔输入。这样,呼吸运动就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的状况,加强心肌的营养。此外,横膈的运动又可以对肝脏施加有规律的按摩作用,是消除肝脏瘀血、改善肝脏功能的良好方法。所以,经常习练太极拳,对预防心血管系统的各种疾病及动脉硬化创造了良好条件。

很多修炼拳法而却病延年、健康益寿的事实,证明太极拳法对中枢神经,对心脏血管系统,对骨骼和肌肉以及关节活动,对体内物质代谢,对消化系统,具有全面的保健作用。

二、太极拳的防身意义

太极拳最早的实际作用是防身自卫。雍正十一年(1733),《宁波府志》有张松溪(约1506-1620)传,传云:“张松溪,鄞人,善搏,师孙十三老,其法自言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

清康熙初年,黄宗羲(1610—1695)的《王征南墓志铭》,其中言道广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内家,盖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遂以绝技名于世。成效既著,学者蜂起……”于是顺应,开创武当派,与闻名天下的少林武功并驾齐驱,威震武林,享有南尊武当,北崇少林之美名,一刚一柔,同为武林泰斗……

黄百家《内家拳法》记曰:……“张三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尽弃少林之成法,以练气内修为主……得其一二者,已足胜少林”。

以上记录表明,武当技击防卫功夫出众,名扬天下,威震武林。从此,武当与张三丰融为一体,世人一提及武当,必知有位张三丰;提起张三丰,必然会联想到武当。

张三丰留于后世的经典繁多。其中,张三丰《太极拳论》说:一举动,周身俱 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穿,勿令丝毫间断耳。

太极拳四大功能

防身自卫作用(资料图 图源网络)

太极长拳,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掤捋挤按採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此五行是也。掤捋挤按,即坎震离兑,四正方也;採挒肘靠,即艮巽坤乾,叫斜角也。

《十三势歌》曰: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际。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贻叹息。

《打手歌》曰: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岀,粘连黏随不丢顶。

以上歌诀足以说明武当的名望实为武林至尊。而且后世武当高道辈出,诸如元时的沈万三、杨轨山,明时的邱元清、卢秋云、杨善澄、周真德太和四仙,嗣后代有传承。民间的北派有王宗岳、蒋发、杨露禅、武禹襄;南派则有张松溪、叶近泉、吴昆山、王征南、黄百家等等,均为各自所处时代的一流内家高手,代表性人物。

三、太极拳的艺术性

说太极拳是一种武术,大多数人还能理解,那要说太极拳运动是一种文化艺术活动,恐怕会有许多人不能苟同。毋庸置疑,太极拳以其特有的丰富内涵,决定了它是一种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太极拳的文化艺术性可以把她与音乐、书法、绘画、自然景象等多门类姊妹艺术间存在的“异曲同工”的现象上来作比较。

首先,太极拳专有的经典拳经、秘诀本身,就是一篇篇充满天文地理、运动生理、历史典故等等多方面知识,而又平衡对称、朗朗上口的古文绝句。读懂它,需要有许多相关文化知识作基础支撑。

其次,按照这些要领要求演练出来的太极拳架,有高山流水、行云飘逸之感,就如同一曲悠扬感人的音乐;一趟连绵不断的拳架,就是一幅和谐美丽、气势恢宏的山水画;行拳走架就如同运笔作书,或顿涩行笔,或一气呵成;练拳时的收发提放、惊炸弹抖,如同自然界的万千气象,既有清风拂面、晴空万里,也有惊涛骇浪、闪电雷鸣等等。凡此种种,习练者会因性情、状态、时间、环境等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感受,从而使自己的身心与情感得以孕育、宣泄、调节、洗礼,非常美妙。行外人难以体验其中乐趣。

还有,要领得当的太极拳运动,每一举动都可视作一座座雕塑,有的舒展大方,有的气定神闲,有的气势磅礴,给人以艺术的感觉、美的享受。所以,一通拳下来,锻炼者往往是精气神充沛,心身情舒畅,很是惬意。

太极拳四大功能

精气神充沛,心身情舒畅。(资料图 图源网络)

四、太极拳是入道的门径

太极拳与哲学思想、人生理念,好像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事实上,太极拳的表现形式、健身原理、技击理念和训练要求等许多方面都充满了这方面的学问。

例如,“和谐”是太极拳最本质的要求,最高的精神境界。尤其在太极推手中,要求不顶抗,圆顺自然,保持自身协调,保持与对方高度的融洽相处,这就是和谐。和谐平衡更是自然界的根本法则。如今倡导建设和谐、平安社会等等,都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再如,太极拳理论把人身视作一个“小太极”,宇宙为“大太极”。《太极拳论》开宗明义的说:“未有天地以前,太空无穷之中,浑然一气,乃为无极,无极而太极。

太极者,天地之根荄,万物之原始也。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正是斗转星移,万物遂生。道法自然,天人相通。这是典型的东方哲学思想中的宇宙观、人生观的体现;运转太极时要求周身一家、随意顺畅、随遇平衡等等,体现的是老子“以无欲之心直觉万物规律”的为道主张,以及大自然浑然一体、事物和谐互存的理念;轻灵沉着、刚柔相济、阴阳虚实等原理要求,则蕴涵事物存在于对立统一的矛盾体之中的道理,是辩证观在练拳中的具体实践;无过不及、中正不偏、对拉拔长等等,则是典型的传统中庸思想;一套太极拳架螺旋缠绕,滔滔不绝,则体现出世间事物此消彼长,生生不总等等。

由此可见,现代人练太极拳,能够领悟体验一些人事哲理,无疑是很有意义的,也是非常有趣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直接的直觉领悟往往是短暂的,而太极拳则把它延长为一种持久的意识,引人深究,发人沉思。

本文由腾讯道学根据《太极拳的四个功能》一文整理发布,作者田理阳,选自《武当》期刊,2013年第4期。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资讯 道教医学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