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神奇的“爻”:“爻”与“十”
栏目分类:玄门讲经 发布日期:2017-05-31 浏览次数:次
由两个二直线相交(十),并稍作旋转45°(乂),撇捺而成“爻”字。这样,使我们说到“爻”字,也就不得不说到“十”字。那么,作为“爻”字的基本构成物——“十”字,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资料图(来源于网络)
自身纳入其中 参与践履
这大概与《易·系辞》中说的“近取诸身”有关。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的身体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实体和概念的统一体,当人们在认知天地万物、世界宇宙时,常常念及自身,并将自身纳入其中、参与践履,这也就是《易·系辞》中所谓的“近取诸身”:它(人体)在宇宙天地间,首先是“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换另一说法是“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这样,“天”也即在人体的上前方,“地”也即在人体的下后方;同样,人体在宇宙天地间,生活习惯决定就是面对南面太阳,这样,“南”也就在人体的上前方,“北”也即在人体的下后方。这也就有了许慎在《说文·十部》中的说法“|为南北”。
两手侧平举 是太阳东升西落
有了人面南(太阳)这点,也就必然会有对太阳“东升西落”的观察和认知。而为了更好地把握,人也就自然而然地两手侧平举,以指向太阳的“东升”(左)和“西落”(右),这样也就有了许慎在《说文·十部》中的说法:“—为东西。”于是念及自己、纳入自身的“十”字形也就形成了。按董仲舒的话来说:“木(东)居人左,金(西)居人右,火(南)居人前(上),水(北)居人后(下)”。
“十”:对天地四方四时最实用的把握
这样形成的“十”字,实际上是人体直立、两手侧平举以仿效天地四方(四时)的象形图,用《易·系辞》说的话来表达,就是《易》有太极(人),是生两仪(直立以顶天立地),两仪生四象(双手侧平举)——东南西北、春夏秋冬。这“十”字(人站立,双手侧平举)的形成,是人对天地四方四时最基本、最实用的把握,也是人对天地四方四时最原始、最古老的把握。
而由“十”字转变而来的“爻”字也就有了同样的功能和效用,所以《系辞下》会说这样的话:“爻,效也,效(仿)天下之动者也。”
(节选自:刘康德《论“爻”及“爻”之含义》,原载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4期)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