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当文化 > 丹道修炼 >

养生备于理:凡事预则立 养生应治“未病”
栏目分类:丹道修炼   发布日期:2017-05-21   浏览次数:

战国 《黄帝内经》“治未病”箴言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①不治已乱治未乱。②

注释

〇圣人:从文化角度解释,是指被大众认为具有特别美德、神明、学识的贤杰。在中国古代,圣明的君主帝王,及后世道德高尚学识造诣高深者称“圣人”。从学术意义上区分,一般有广狭二义。狭义“圣人”,即中华早期传统意义上的“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这个词语最初出于儒家对“止于至善”的人格追求,所以,“圣人”是专门指向儒家的,比较被认可的先秦时期“圣人”主要有:伏羲、黄帝、炎帝、颛顼、帝喾、尧、皋陶、舜、禹、伊尹、傅说、商汤、伯夷、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柳下惠、孔子,而颜子、孟子、子思和曾子等。广义“圣人”,即突破非儒专利的其他学派、宗教的“才德全尽谓之圣人”。大约由于受到儒学的影响,加上世人出现“圣人”崇拜,于是,道教徒和世人将道家之老、庄,也被称为“圣人”(其实老子推崇“绝圣弃智”,道家对应于儒家“圣贤”的境界是“仙真”),佛教有时也将“佛”称为圣人,甚至各界各业,都将自己的最高崇拜对象尊奉为“圣人”,秦汉以后,大抵就没有世人公认的严格意义上的“圣人”了。

〇病:生病;疾病。

〇治:医治;治疗。

〇治:整治;治理。 乱:紊乱;混乱;动乱。

译文

圣人不是拖到病倒了才匆忙医治,而是主张积极地做好病前预防。

圣人不是拖到动乱了才匆忙整治,而是主张积极地做好乱前预防。

古书记载,黄帝咨于岐伯而作《内经》,于是始有医药方法,人得以尽年。据现代学者考论,《黄帝内经》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之名而撰的著作,属于众多医家、医学理论家的智慧结晶。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此书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黄帝内经》与《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被尊为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养生备于理:凡事预则立 养生应治“未病”

《黄帝内经》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资料图 图源网络)

值得关注的是,据有关史料记载统计,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都是寿过百岁,是中国历史是罕见的长寿家族。其实,这可能与黄帝重视养生,并获得长寿,总结了成功的健康延年理论和方法,后世认真学习与继承,双重因素构建了一个长寿家族的奇迹。详情参阅本书第九编《历代名家小传》“黄帝”。

养生旨要

上列名言节选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全段文字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就中医学而论,上列名言首先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与观点,那么段文字阐明了“治未病”的理论与逻辑,数千年来,一直对养生保健、防病治病发挥着重要的理论指导和临床实践。在实践上,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未病先防,一是已病防变。

养生备于理:凡事预则立 养生应治“未病”

药食同源,健康饮食,预防疾病(资料图 图源网络)

“治未病”作为中国医学的战略性法则,也是数千年来养生学基础。“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世间万物,人是最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生命,人生于世百年,处四季吃五味,不可能不受伤生病。那么,既然明白百病难免,那么就当努力做到“未病先防”,就要积极而长期地注重养生。

古今医学家、养生家都明确告诫人们,要想健康生活,长命百岁,那就不能“平时太麻痹,病时乱投医”,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如何去养生,实施“治未病”理念。

附录1:

[宋]邵雍“病前自防”劝

爽口物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必为殃。

知君病时能服药,不若病前能自防。

(邵雍《观物篇》)

附录2:

[元] 朱震亨“摄养于无疾”箴言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

(朱震亨《丹溪心法》)

附录3:

[元] 朱震亨“未病而先治”说

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朱震亨《丹溪心法》)

养生备于理:凡事预则立 养生应治“未病”

本文由腾讯道学根据《中华养生通鉴》(宁业高编著)整理发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安徽省大别山文化研究院编印。

来源中国道家养生网 www.daoys.net

相关热词:

热门关键词
金刚长寿功
道教资讯 道教医学 武当特产 养生知识 武当文化 武当影像 武当旅游 武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