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岳全书·卷之十五·性集杂证谟
道医概论2017-10-02
寒热经义阴阳应象大论曰: 积阳为天, 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 阳生阴长, 阳杀阴藏。 阳化气, 阴成形。 寒极生热, 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 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 则生飧泄; 浊气在上, 则生?胀。 此阴阳反作, 病之逆从也。 阳胜则热, 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 重热则寒。 寒伤形, 热伤气。 风胜则动, 热胜则肿, 燥胜则干, 寒胜则浮, 湿胜则濡泄。 喜怒伤气, 寒暑伤形。 冬伤于寒, 春必病温; 春伤于风, 夏生飧泄; 夏伤于暑, 秋必痎疟; 秋伤于湿, 冬生欬嗽。 阳胜…
-
景岳全书·卷之十六·理集杂证谟
道医概论2017-10-02
虚损经义上古天真论曰: 今时之人, 以酒为浆, 以妄为常, 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 以耗散其真, 不知持满, 不时御神, 务快其心, 逆于生乐, 起居无节, 故半百而衰也。 阴阳应象大论曰: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 起居衰矣。 宣明五气篇曰: 久视伤血, 久卧伤气, 久坐伤肉, 久立伤骨, 久行伤筋。 评热病论曰: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阴虚者, 阳必凑之。 本神篇曰: 五脏主藏精者也, 不可伤, 伤则失守而阴虚, 阴虚则无气, 无气则死矣。 通评虚实论曰: 邪气盛则实, 精…
-
景岳全书·卷之十七·理集杂证谟
道医概论2017-10-02
饮食门经义平人气象论曰: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 胃者平人之常气也, 人无胃气曰逆, 逆者死。 人以水谷为本, 故人绝水谷则死, 脉无胃气亦死, 所谓无胃气者, 但得真脏脉, 不得胃气也。 营卫生会篇曰: 人受气于谷, 谷入于胃, 以传于肺, 五脏六腑, 皆以受气, 其清者为营, 浊者为卫, 营在脉中, 卫在脉外。 五味篇曰: 天地之精气, 其大数常出三入一, 故谷不入, 半日则气衰, 一日则气少矣。 平人绝谷篇曰: 肠胃之中常留谷二斗, 水一斗五升; 故平人日再后, 后二升…
-
景岳全书·卷之十八·理集杂证谟
道医概论2017-10-02
怔忡惊恐经义平人气象论曰: 胃之大络, 名曰虚里, 贯鬲络肺, 出于左乳下, 其动应衣, 脉宗气也。 详前脾胃门 阴阳应象大论曰: 心在志为喜, 肝在志为怒, 脾在志为思, 肺在志为忧, 肾在志为恐。 金匮真言论曰: 东方色青, 入通于肝, 其病发惊骇。 脉解篇曰: 阳明所谓甚则厥, 恶人与火, 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 阳气与阴气相薄, 水火相恶, 故惕然而惊也。 举痛论曰: 惊则气乱。 惊则心无所倚, 神无所归, 虑无所定, 故气乱矣。 六元正纪大论曰: 少阴所至, 为惊惑…
-
景岳全书·卷之十九·明集杂证谟
道医概论2017-10-02
欬嗽经义欬论黄帝问曰: 肺之令人欬何也? 岐伯对曰: 五脏六腑皆令人欬, 非独肺也。 帝曰: 愿闻其状。 岐伯曰: 皮毛者肺之合也, 皮毛先受邪气, 邪气以从其合也。 其寒饮食入胃, 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 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 则为肺欬。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 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人与天地相参, 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 微则为欬, 甚则为泄为痛。 乘秋则肺先受邪, 乘春则肝先受之, 乘夏则心先受之, 乘至阴则脾先受之, 乘冬则肾先受之。 肺欬之状, 欬…
-
景岳全书·卷之二十·明集杂证谟
道医概论2017-10-02
呕吐经义至真要大论曰: 诸痿喘呕, 皆属于上。 诸逆冲上, 皆属于火。 诸呕吐酸, 暴注下迫, 皆属于热。 脉解篇曰: 太阴所谓食则呕者, 物盛满而上溢, 故呕也。 少阴所谓呕欬上气喘者, 阴气在下, 阳气在上, 诸阳气浮, 无所依从, 故呕欬上气喘也。 经脉篇曰: 足太阴之脉, 挟咽, 连舌本, 散舌下, 其支者, 复从胃, 别上膈, 注心中。 是动则病舌本强, 食则呕, 胃脘痛, 腹胀善噫。 足厥阴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 举痛论曰: 寒气客于肠胃, 厥逆上出, 故痛而呕也。 …
-
景岳全书·卷之二十一·明集杂证谟
道医概论2017-10-02
吞酸经义至真要大论曰: 诸呕吐酸, 暴注下迫, 皆属于热。 少阳之胜, 呕酸善饥。 辨证共五条1.吐酸一证, 在河间言其为热, 在东垣言其为寒, 夫理有一定, 奚容谬异若此? 岂理因二子可以易乎? 必二子于理有一悖耳, 此余之不能无言者, 乃以东垣为是, 而以河间为非也。 何以见之? 盖河间之说, 实本[内经]。 经曰: 诸呕吐酸, 暴注下迫, 皆属于热。 故河间[病机]悉训为火, 而甚以主寒者为非。 不知[内经]此论, 乃以运气所属, 概言病应, 非以呕吐注泄, 皆为内热…
-
景岳全书·卷之二十二·心集杂证谟
道医概论2017-10-02
肿胀经义腹中论帝曰: 有病心腹满, 旦食则不能暮食, 此为何病? 岐伯曰: 名为鼓胀, 治之以鸡矢醴, 一剂知, 二剂已。 帝曰: 其病有复发者, 何也? 曰: 此饮食不节, 故时有病也。 虽然其病且已时, 故当病气聚于腹也。 经脉篇曰: 足太阴虚则鼓胀。 胃中寒则胀满。 水胀篇曰: 肤胀者, 寒气客于皮肤之间, ??然不坚, 腹大, 身尽肿, 皮厚, 按其腹, 窅而不起, 腹色不变, 此其候也。 帝曰: 鼓胀何如? 岐伯曰: 腹胀, 身皆大, 大与肤胀等也, 色苍黄, 腹筋起, 此其候…
-
景岳全书·卷之二十三·心集杂证谟
道医概论2017-10-02
呕吐经义百病始生篇岐伯曰: 风雨寒热, 不得虚邪, 不能独伤人。 卒然遇疾风暴雨而不病者, 盖无虚, 故邪不能独伤人, 此必因虚邪之风, 与其身形, 两虚相得, 乃客其形。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 留而不去, 传舍于肠胃之外, 募原之间, 留着于脉, 稽留而不去, 息而成积。 或着孙脉, 或着络脉, 或着经脉, 或着输脉, 或着于伏冲之脉, 或着于膂筋, 或着于肠胃之募原, 上达于缓筋, 邪气淫泆, 不可胜论。 其着孙络之脉而成积者, 其积往来上下, 臂手孙络之居也, 浮而缓,…
-
景岳全书·卷之二十四·心集杂证谟
道医概论2017-10-02
泄泻经义金匮真言论曰: 长夏善病洞泄寒中。 阴阳应象大论曰: 清气在下, 则生飧泄; 浊气在上, 则生?胀。 湿胜则濡泄。 春伤于风, 夏生飧泄。 水谷之寒湿, 感则害人六腑。 脏气法时论曰: 脾病者, 虚则腹满肠鸣, 飧泄, 食不化。 百病始生篇曰: 虚邪之中人也, 留而不去, 传舍于肠胃, 多寒则肠鸣飧泄, 食不化, 多热则溏出糜。 举痛论曰: 寒气客于小肠, 小肠不得成聚, 故后泄腹痛矣。 怒则气逆, 甚则呕血及飧泄, 故气上矣。 经脉篇曰: 脾所生病, 心下急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