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堪舆术与政治——明清小说中的江西术士
玄门讲经2017-06-06
在明清小说的众多术士中,江西术士(或称江右术士、豫章术士)最引人注目。江西术士何以得名,难以确证。据王《青岩丛录》记载,唐宋以来,堪舆术分为两大流派,一为“宗庙之法”,始于闽中,专主理气星卦,以八卦五星来定生克吉凶,后渐不为人所用。一为“江西之法”,肇于江西人杨筠松、赖大有、谢子逸等人,专主山形地势,经龙穴砂水四者相配来定吉凶祸福。大江南北,无不遵之。又据《古今图书集成》之《博物汇编艺术典堪舆部名流列传》,可对唐宋…
-
庄子选择成材还是不成材?
玄门讲经2017-06-06
文/李大华 一日,庄子走进山里游玩,看到了一棵大树,枝叶繁茂,可是看到砍树的人们走到它的跟前也没有把它砍了去。庄子觉得蹊跷,就向伐树的人问其缘故,人们回答: “那树没有什么用处。” 庄子对此发感叹: “这树因为没有什么用处,这才得以享受它的天年啦??庄子从山里出来了,在一个老朋友家里住了下来。见是庄子来了,主人很是欢喜,叫家童杀鹅,烹了以款待庄子。家童问主人: “一只鹅能鸣叫,另一只不能鸣叫,杀哪一只?” “杀那只不能鸣叫…
-
修持《黄庭经》的方法与功德
玄门讲经2017-06-06
文/万景元 《黄庭经》是一部教人修炼的经书 《黄庭经》是一部修炼的书,按照此书所说的方法去修炼是可以的,比如宝精爱气、叩齿咽液、存思身神之类。还有就是诵咏《黄庭经》也能成仙。 《黄庭经》(资料图 图源网络) 《云笈七签》云:“使调和三魂,制炼七魄;除去三尸,安和六腑;五脏生华,色反孩童;百病不能伤,灾祸不得干。万过既毕,自然洞观鬼神,内视肠胃,得见五脏。其时当有黄庭真人中华玉女,教子神仙焉。此不死之道也。恒诵咏之者,则神…
-
安处己分 人生才能海阔天空
玄门讲经2017-06-06
文/李大华 尧已经将天下治理好了,四海之内都愿意臣服于他,可是,当他到了一座叫做藐姑射的山上和汾水的北面,(注:藐姑山,据说远在北海的山)见到了四位人物之后,他就对治天下索然无味了,只见他恍恍惚惚,若思若求,好像他根本不是一个天子一样。这四个人究竟是什么人呢?庄子借肩吾与连叔的对话,(注:肩吾,泰山神的名字。连叔,与孔子同时的楚国人,佯狂不仕,只专心于耕地种田)描绘出了这四个人的行状: 许由洗耳(资料图 图源网络) “他…
-
天师像传奇:刘存希遇难成祥 逢凶化吉
玄门讲经2017-06-06
彭城(今徐州)刘存希幼小的时候游唐兴观,见到天师像,内心非常崇拜,就用绢将像描摹下来,承受时供奉。后来长大做了官,无论派到何处任职,他总是带着这幅画像,香火一天不缺。 张道陵天师像(资料图 图源网络) 某一年遇到反叛军进攻,城池沦陷,他和许多人一齐逃亡,什么都来不及携带,只带着一幅天师像。在路上同行的三十余人,都被贼杀死,而他竟然毫发未损。一天,他走到一处,见一大堆难民聚在一起,声音嘈杂,但却听出其中有失散了的妻子的声…
-
治病有方还是奸邪不法:道士贾士芳死因之谜
玄门讲经2017-06-06
关于雍正帝杀道士贾士芳一案,杨启樵先生在《雍正帝及其密摺制度研究》一书中作了探讨。笔者赞同杨先生的判断,即贾士芳被杀乃是雍正帝多疑心理所致。受启于杨著,本文拟收集更多的史料,对此事作一番详细的考察。 雍正帝崇信佛教,自称圆明居士,曾选编历代禅师语录。但他对道教也感兴趣,特别是对北宋内丹家张伯端所著《悟真篇》评价颇高。他又与历史上很多帝王一样,热衷于寻访方术之士,希冀藉此辈的方术,来祛病延年。由此,道士贾士芳(一名贾文…
-
信众朝拜神明前应做好哪些准备?
玄门讲经2017-06-06
(一)洁净身心 身心不净而进入神殿,会触犯神灵。洁净身心的方法: 首先,要吃斋以清静心灵,至少拜神的前一日应全天吃素斋,当日早餐要吃素斋。素斋指的是不吃荤腥,不喝酒,荤是指五种荤菜,即葱、蒜、韭菜、芫荽(香菜)、薤白(荞头),腥是指一切动物血肉。吃荤腥和饮酒,令人五脏产生秽气,乱心神,令人神浑气浊,不利与神明沟通。拜神之前,最忌吃狗肉、牛肉、龟(鳖、甲鱼)肉和蛇肉这四种大腥,吃了以上四种肉,七天之内,千万不要来道观,…
-
《黄庭经》是一本什么书?
玄门讲经2017-06-06
文/铁冠道人 授经源流:王褒传南岳魏夫人 《黄庭经》是道教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云笈七签三洞经教部》云:“《黄庭内景经》一名《太上琴心文》,又名《大帝金书扶叶》,大帝君官中尽诵此经。金简刻书之,故日金书,又名《东华玉篇》。东华者,方诸宫名,东海青童君所居也。其中仙曹多斋戒诵咏,刻玉书之。”《黄庭经》本是东海方诸宫中所秘藏的一部经书,以“金简刻书之”,足见其珍贵。而扶桑大帝君宫中仙人,多斋戒诵读此经,刻玉书之,故又称之为…
-
道教法事是清明祭亡的重要载体
玄门讲经2017-06-06
在道教视野中,“清明”不仅仅是一种时令、节气,或节俗或礼仪,而更乃是一种天、人和谐一体的理想生存境界。有道书释曰:“夫道,乃天也,清且明,不欲见污辱也”,即当世界处于“清且明”的状态时,则呈现出万物生全、谐和安宁的局面。而且,“清明”于道教中亦为一种内在的理想人格要求。《老子想尔注》言,“清静能睹众微,内自清明,不欲于俗”,即当人处于“清明”状态时,则可以真切感受到自我生命与大自然之间的融合为一,而精神自我也被擢升…
-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德经》?
玄门讲经2017-06-06
文/周西华 《道德经》是老子“见周之衰”西去,被函谷关令尹喜留下而写的著作,时间大约是公元前492年。而今天见到的最早对《道德经》进行注解或诠释的是战国的韩非,他写了《解老》、《喻老》两篇著作,时间约在公元前245年,距老子著《道德经》刚刚过去了240多年。其后是河上公著的《老子章句》,再其后是严遵的《老子注》和王弼的《道德真经注》及《老子微旨例略》两书。韩非、河上公、王弼的注释被历代认为是最能接近老子本义的注解。最早注解老子…